版畫市場
版畫市場
版畫市場
由于觀念問題,投資者對版畫的長期冷落甚至影響了中國畫材行業的全面發展。不過這種狀況估計很快就會改變,版畫領域也將成為淘金圣地。
被當代藝術界稱為中國后89新藝術潮流最重要代表的方力鈞讀大學時學的是版畫,可是2004年他只創作了1幅版畫,卻畫了幾十幅油畫。
過去的十幾年情況也大致如此,這個在1990年代青云直上、作品受到國內和國際藝壇垂青的藝術家的版畫作品比油畫少得多。盡管他本人表示他更多地畫油畫主要是出于一種習慣,并不存在迎合市場的問題,但市場卻證明這條路至少在眼下是走對了。
今年以來,方力鈞有兩件木刻黑白版畫作品被推上拍賣市場,其中一件以13.2萬元人民幣(合1.6萬美元)成交,高出預估價65%,另一件估價為3萬-4萬元的作品則告流拍。
對這兩種結果,方力鈞看起來更以流拍為然。“流拍是正常的,”他說,“但另一個藏家把價格抬得太高了,比正常高了好多倍。那幅畫大概印了80到100張,能拍到幾千塊錢就已經很好了。”
這就是一位中國知名藝術家對自己版畫作品市場價格的認識,它說明了版畫在中國市場上一直以來的尷尬地位。
能夠做出類似說明的還有版畫作品既往拍賣數據的零散和統計困難。由于市場不大和上拍數量微乎其微,版畫往往像一個旁聽生一樣被拍賣行隨便地塞進中國書畫、古籍善本或者西畫專場,沒有固定的坐位。據一家北京媒體的報道,從2003年至今,全國大概只有兩三場拍賣會設置過版畫專場。
這種狀況使你即便在中國最大的拍賣數據庫雅昌藝術網上也很難有所收獲。
而根據有限的所得,你會發現其他藝術家的版畫作品在拍賣市場上不見得比方力鈞表現得更好。比如,兩個月前在上海拍賣的著名旅法畫家朱德群的一套6幅版畫作品,成交價只有14.3萬元。
在2004年中國嘉德廣州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拍賣會上,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旅法畫家趙無極的4幅版畫也只以15.4萬元成交。
趙無極是中國油畫拍賣市場上的最高紀錄保持者。今年5月,他創作于20年前的一件作品以1804萬港元(合231.2萬美元)成交。
保守地說,除此之外就幾乎沒有多少更高的中國版畫拍賣成交價了。由于投資者的觀念及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版畫在中國就像無足輕重的小角色,既沒有走進多數收藏家的視野,也未能進入日益增多的對藝術品有需求的家庭,而一些優秀的中國版畫還沒有在拍賣行亮相,許多著名版畫家的作品更沒有形成固定的價位。
這和國外很不一樣。在國外市場上,版畫已經成為原版藝術品的補充,其中雷諾阿、畢加索等名家的作品在1960-1970年代只有幾百美元一幅,而現在一般都值幾萬美元。
中國版畫藝術家李平凡說,在歐洲,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都熱衷于收藏大師的版畫作品,而版畫經典作品也一直是拍賣市場上的熱點。
畢加索描繪一對貧窮夫婦就餐的作品《節儉的一餐》把版畫在西方的熱度推到了頂峰。2004年12月,它在英國以62.13萬英鎊(約合118萬美元)成交,從而成為歷史上最昂貴的版畫作品。
《節儉的一餐》1984年時的售價是3.25萬美元。
倘若忽略畢加索的大師身份,中國大多數藝術品投資者可能很難想像一幅版畫作品會在20年間升值20倍。但如果留神一些,你會發現國內有人在版畫市場上小心翼翼地淘金。
河北省邯鄲學院美術系教授袁慶祿就是一個典型例子。1999年,他的描繪藏族風情的《高原牧女》、《阿米苦呼山牧羊女》和《初升的太陽》3幅版畫作品曾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拍賣會上以2.75萬元一道成交,但2003年11月,這3幅作品卻同時獨立出現在廣州嘉德的拍場上,并分別以2.53萬、3.96萬和5.17萬元成交。在4年時間里,這位投資者獲得的收益為8萬余元。
今年6月,袁慶祿的另一件作品《阿尼瑪卿山的牧童》在中鴻信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拍賣會上以3.85萬元成交,而兩年半以前,它的成交價僅為1.43萬元。
現年52歲的袁慶祿曾多次在全國美術展覽上獲獎,作品為包括中國美術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名古屋美術館在內的多家機構收藏。
不過在大多數中國人眼里,版畫———無論是木版畫、石版畫、銅版畫還是以運用色彩見長的絲網版畫———仍然是不值錢的復制品。為改變這種觀念,中國一些大城市的藝術機構最近兩年舉辦了不少帶有學術普及味道的活動。僅僅4個月以前,上海和廣州還曾分別舉辦過以版畫收藏為主的藝術沙龍和“中國絲網版畫20年回顧展”。
一些拍賣行和畫廊則從中看到了商機,像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和今年剛成立的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就都已將木刻版畫專場納入了自己的秋拍計劃。北京四分之三畫廊負責人李文子說:“在未來20年里,誰早啟動版畫市場,誰就有話語權。”
四分之三畫廊在今年7月舉辦了一個為期20天的“中國當代絲網版畫20人展”,一共展出了48幅作品,參展的藝術家包括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版畫系第一工作室主任張桂林和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廣軍。
廣軍有多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法國里昂市立圖書館收藏,他和張桂林幾乎可以說是中國版畫界的頂尖人物,但他們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的表現看起來還是相當寒酸。2004年,張桂林包括《紀念》、《黨在哪里———張志新經常在夢中呼喚》、《心中的豐碑》的一組作品創造了他個人作品的最高拍賣成交紀錄。你能想像是多少錢嗎?1.65萬元!
廣軍作品的最高拍賣紀錄是1.1萬元。今年6月,他的一幅《采蓮圖》在中鴻信的拍賣會上以8800萬元成交。
《采蓮圖》也出現在了四分之三畫廊的畫展上。在展覽結束前不久,那些版畫只有8幅被訂購,如果按平均每幅價格2000元計,畫廊的收入遠遠抵不上支出。
不過李文子還是看好版畫的潛力。她認為版畫雖然價位較低,但每一幅都是真跡,而這就是市場空間。
李文子曾在美國留學多年。過去,她也認為版畫上不了臺面,然而版畫展特別多的紐約改變了她。現在,她已將畫廊1/3的經營比重放在了版畫上,并堅持相信北京5年后就會出現版畫藝術中心或純粹的版畫畫廊。
無論如何,情況似乎還是有變化的苗頭。張桂林說,中央美院版畫系原來每年只招7個學生,但現在平均每年能招30個,而且有60%的學生畢業后仍然從事與版畫相關的工作。
中央美院版畫系畢業生的改行率過去高達90%,比如當紅演員耿樂就是張桂林的學生。
與耿樂不一樣,從中央美院版畫系絲網版畫專業畢業的文中言畢業后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版畫系當起了教師。他的畫1997年時每張賣100美元,現在行情漲了,一張規格為150厘米×70厘米的作品要5000元人民幣才肯出手。
文中言對版畫的市場前景非常樂觀,但卻擔憂版畫創作的硬件條件。“版畫創作需要特殊環境,離開學校就做不了。”他說。
創作版畫所需要的材料往往有酸性或堿性及有害物質,有些過敏體質的人用溶劑性油墨甚至會流鼻血和掉頭發,所以一般的家用排風設施達不到要求。
然而即使是在學校里,版畫工作室也不是多得不得了,因此工作室里總是人滿為患。中央美院版畫系絲網版畫專業的研究生米杰就老是頭疼這種條件,而且讓他痛苦不堪的還有學版畫的成本太高,與版畫市場的蕭條對比強烈。
米杰所說的成本主要包括制作版畫的各種材料費和學費。
材料費:由于所需水性顏料和調和劑在國內沒有專門生產廠家,因此只能選擇進口貨。英國進口水性顏料250毫升/瓶為50多元,調和劑5公升/桶為360元。
學費:本科/年為1.5萬元,共4年;研究生/年為2萬元,共3年。
所有這些還不包括生活費、參加展覽和買書的費用。“要是都加起來,1年就需要近5萬元,”米杰說,“不過不管這條路多難,我都會一直走下去。”
選購版畫ABC
●是否原創或印刷品。如有網點出現即為印刷品。
●有無畫家親筆簽名。一般以鉛筆簽名比較常見,而且通常都會有固定的簽名字樣。
●有無發行數量編號。國際標準為一個百分之幾的數字,如某張版畫是10份里的第1張,就要標上1/10,說明它共印了10份,這是其中的第1份。分子越小,版畫的價值越大;分母越大,版畫的價值越小。
●是否原創或復制。原創版畫是畫家構圖繪制并逐張套印完成的版畫,復制版畫是由畫家或原畫作的所有權者委托印制的、限定了數量的版畫。一般而言,復制版畫比原創版畫要便宜。
●是否精品。有一個參照系:看其有否入選全國美展或獲過全國大獎、得到過美術評論界的一致好評。
●作者名頭如何。版畫家的名頭約略分為3類:全國美協會員或中國版協會員、著名版畫家、著名書畫家或油畫家。最后一類作者的畫價最高。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