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鶴達個人作品展
易鶴達個人作品展
易鶴達個人作品展
2006年6月17日—7月17日,“三界”——易鶴達作品展將在北京TS1(宋莊壹號)當代藝術中心展出。展覽將展出藝術家易鶴達在三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中,精選出來二百多件繪畫、裝置作品,是易鶴達作品的一次重要回顧和集中展示,從中可以展現藝術家的創作軌跡。透過藝術家的藝術和人生實踐過程,觀眾也可以從中體驗到中國社會的發展線索;同時,在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宏大敘事的主流之外,還可以看到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家在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藝術風格過程中的心路歷程。
在中國的當代美術發展中,易鶴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個案,其經歷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他的繪畫實踐幾乎橫亙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三十年,可是在如此長的時間里,他扮演的是一個非主流藝術家的角色。在他的藝術實踐過程中,他一直和體制內外的主流風格都保持著審慎的距離,并不斷地真誠地追問自己的內心,直至通過佛教找到了自己的心靈歸宿。所以,易鶴達這三十多年的藝術經歷也是一個“精神流浪者”在尋找自己的精神歸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似乎與許多“珍貴”的東西擦肩而過,比如學院,比如金錢,比如市場,但現在看來,這些失去的東西恰恰成就了藝術家在當下藝術界中的獨特品質。
策劃人吳鴻先生在談到此次易鶴達個人作品展的藝術特點時介紹到,展覽的主題——“三界”,本是佛教術語,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佛教對宇宙的整體看法。欲界,即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色界,即已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身(物質)的眾生所住的世界;無色界,即連色身亦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而綜觀易鶴達近三十年來的社會人生軌跡和藝術實踐過程,我們可以發現這二者之間的竟是如此的統一和吻合。因為對他而言,藝術的實踐過程也是他人生的體悟的另一種方式,或者人生的體悟更是他的藝術實踐的主要內容。他由那種源自內心的人性的追求而憤懣、而自我放逐,并進而達到內心的平衡和純凈的過程,是他個人的個體化生命體驗的過程,也是他的藝術實踐個性化演變的過程。所以,在這里,所謂“三界”的意義不僅僅是指易鶴達作品風格的演變過程,也是他的人生經歷的形象化說明。在他最近幾年的作品中,他創造性地將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與中國傳統道家哲學結合起來,并成功地融會到自己的創作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曾說過:“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在《文學小言》中,他又把這三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在十九世紀末,德國的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亥姆霍茲(H.von Helmholtz)也曾指出人的創造性思維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飽滿(saturation)”,第二個階段為“醞釀(incubation)”,第三個階段為“頓悟(illumination)”。在這里,他們所揭示的都是通過個人的人生體驗和知識積累所達到的生命和學問最高境界的過程。它既是一種生命境界的求索過程,也是一種知識境界的求索過程。而且,他們還揭示了在這個過程中的曲折性和個人化的特征。
所以,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易鶴達的藝術實踐的價值更在于,在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史的宏大敘事之外,給我們提供一個個人化和個性化發展的研究個案。
展出地點:北京TS1(宋莊壹號)當代藝術中心(北京市通州區宋莊102國道六合橋向東600米)
開幕酒會:2006年6月17日下午3點30分
展出時間:2006年6月17日至2006年7月16日
策展人:吳鴻
出品人:梁克剛
策展助理:王雪芹 楊強
展務統籌:張俊 姜明德 王鵬
公關推廣:王雪 孫一琪
電話/ Tel:010-69594127
主辦:北京TS1(宋莊壹號)當代藝術中心
協辦: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新華航空》 《當代美術家》 《畫刊》 tom.com 美術同盟 海盜船 《今日中國美術》 東方藝術·《大家》 廣東東方畫框北京公司 時尚·嬌點 《華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