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金箔申遺被改名
金線金箔申遺被改名
金線金箔申遺被改名
首個“文化遺產日”期間,記者意外獲悉,被譽為南京“四大花旦”的云錦、金線金箔、金陵刻經、秦淮燈會四個項目在進入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令人遺憾的是,“金線金箔”的名義被修改為“金箔煅造工藝”,而作為更為珍貴的手工工藝非物質遺產項目“金線”被拿掉了。
“其實金線的制作工藝遠比金箔復雜,而且面臨失傳與滅絕的境地。”昨天,不久前被確定為中國金箔原產地的南京市棲霞區龍潭的一位金線金箔專家告訴記者。據介紹,如今在龍潭能從事金線制作工藝的行家只有四到五人,而年齡最小的也已經70歲了。從做紙、做粉到最后成金線,總共要經歷12道工藝,才能將本已薄如蟬翼的金箔搓成直徑不到1毫米的細紗,一名藝人一個星期也只能做幾米到幾十米金線,最后交給“織女”,才能織成“金縷衣”。可見,傳統的手工金箔技藝依然難能可貴,但隨著現代生產工藝的發展,金箔制作部分走上了工業化軌道,然而作為金線,其生產工藝則完完全全只能依靠手工。
對此,正在北京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的南藝教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小組組長徐藝乙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透露,當初南京申報時的名稱的確是“金線金箔”,金線因其工藝復雜甚至排到了它的基礎工藝金箔的前面,但最終決定改為“金箔煅造工藝”,原因是金線畢竟只是金箔的附加產品,先是金箔才能生產金線,而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源自中國南京龍潭的金箔工藝流傳到國外后,不少能生產金箔的國家已虎視眈眈這個項目,而提前為中國這項傳統工藝“注冊”一個身份,從世界范圍來說,也是一個前瞻性的保護。(信息來源:揚子晚報網 梅建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