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石刻用納米技術 現代高科技讓文物“重獲新生”
保護石刻用納米技術 現代高科技讓文物“重獲新生”
保護石刻用納米技術 現代高科技讓文物“重獲新生”
從古崖居到太廟金水橋,再到歷代帝王廟,北京文物部門在堅持按照傳統工藝施工的基礎上,謹慎使用了多項現代科技實現了既定的文物保護目標。此外,北京還建立了文物保護方面的實驗室,并將陸續采用一些高新技術裝備、手段,為北京的文物保護事業保駕護航。
傳統方法不行才動用高科技
據市文物局文保處王玉偉處長介紹,目前高科技應用于本市文物保護主要有5個方面。一是在文物本身或者文物所在地的結構上進行加固,比如在古崖居崖頂裂縫的加固工程。二是采用其他領域內的科學保護的方法,比如修復太廟前的金水橋上的漢白玉欄桿。三是對彩畫的做舊工藝上采用化學材料,比如歷代帝王廟修繕時,并沒有把所有的彩畫都修得金碧輝煌,而是重新做出舊的效果,與部分保留下來的舊彩畫相比。四是使用現代化的儀器,如勘測長城時使用GPS測量儀等。五是對傳統的木結構使用的木材廣泛進行防糟朽處理。從實施的例子來看,效果比較令人滿意。比如戒臺寺,如果不采用現代工程里的技術遏止山體繼續滑坡,將對古建筑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脅。
記者了解到,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對采取新方法十分謹慎。使用現代科技有兩個前提,一是用傳統方法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消滅真菌、治理巖體變動。二是解決傳統作法中存在的缺陷,比如彩畫中曾使用的一種膠礬水有劇毒,現在就找到了代替的新材料。
保護石刻擬采用納米技術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專門成立了石質文物保護研究實驗室,開展全球首個試圖探索利用納米技術對石刻文物進行有效保護的課題研究。
在納米試驗工作室,一排排手掌大小的青石、漢白玉、花崗巖、石灰巖有序地排列著。實驗室負責人朱一青把一滴水滴上一塊長條花崗巖上,水跡在表面形成一個圓形的水珠,凝滯不滲。而滴在旁邊的一塊花崗巖上,水在瞬間就被完全吸收了。兩塊花崗巖的材質完全一樣,不滲水的那塊刷過一層納米保護材料。
實驗室一角還有幾臺不銹鋼實驗箱,他們收集的石塊標本就在這里進行“催老”,如耐氣候實驗箱的光譜與太陽光相近,還有淋水設備,能夠模仿自然條件下的光照和下雨,石塊放在這里1000個小時,就相當于在自然條件下日曬雨淋了15至20年。
據介紹,這個實驗室設備投資30萬元,目前其投資已達100萬元。實驗室負責人朱一青告訴記者,根據石刻文物材質、存放環境不同,他們制定了表面加固性能、防風化性能等13個技術指標進行實驗。據了解,該方法可以滲透石質文物內部20毫米左右,比現有的2毫米高很多,同時,文物的整體表面載重量加重不到千分之二,不會改變石質文物表面的外觀。目前該方法正處于室內切片實驗階段,待今年9月經科委批準后,再運用到全市的石質文物保護中。
課題負責人朱一青解釋,之所以采用納米技術來保護石質文物,是想達到一種預防式保護的現代理念。
700刀宣紙吸出石材鹽分
2004年,為解決太廟金水橋自建成600年來的風化和酸雨腐蝕問題,太廟前的7座金水橋上涂了一層有機硅材料———SI98,以增強石質文物的憎水性和固化力。SI98在此之前已經在法海寺、天壇和北京其他一些古建筑的石質文物保護中使用過。
在施工中,為了弄清楚石材的成分,工作人員采集了風化程度不同、帶有黃斑的5個石質樣本,送到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作了含鹽量檢測和陰陽離子色譜檢測。通過檢測發現,含鹽量的多少,是金水橋上314塊欄板和望柱風化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為此,施工工人買了700刀宣紙,搗成紙漿,然后將紙漿糊在金水橋的欄板和望柱上,等待宣紙自然風干。在宣紙干燥的過程中,就把石材中的鹽分吸出來了。
而從首都博物館傳來的消息說,新館將投入2900萬元籌建擁有大量現代化監測、修復設備的文物修復保護中心,除為館藏文物提供有力的收藏和防護保障外,還將成為全市乃至國內文物藏品的保護、修復及研究中心。
【相關鏈接】
文保先進手段
古崖居危巖體加固工程
2005年春,文物部門對古崖居巖體的裂縫進行勾縫處理,防止地表水下滲。當腳手架搭至崖頂時,發現其巖體裂隙發育,崖頂出現貫通張開的裂縫,已嚴重危及巖體的穩定。與戒臺寺采用的方法相似,2005年6月,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采取預應力錨索及錨桿加固技術,對危巖體開始加固。
歷代帝王廟修繕工程
2004年結束的歷代帝王廟修繕工程中,除了對彩畫進行修補外,還留下了部分舊彩畫未進行修補,以便進行對照。這些舊彩畫在景德崇圣殿天花板上邊留有三間,在景德門的脊部留有一間。施工人員在這些舊彩畫上面都涂上了一層透明的化學材料,以隔絕彩畫與空氣之間的接觸。
敦煌壁畫科技保護工程
多年來,敦煌研究院立足于壁畫與土遺址保護研究方面的工作,通過立項、申請課題,多方爭取經費,在壁畫病害機理研究,壁畫修復材料工藝研究,壁畫顏料與膠結材料分析研究,石窟、土遺址的保護加固研究,土遺址環境監測、調查研究,防沙、治沙綜合治理,以及計算機技術與數字技術在壁畫保護中的應用研究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別是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壁畫整體揭取回貼技術、空鼓壁畫的灌漿加固等技術的成功,是壁畫科技保護中的重大成果。至今,采用這項技術修復了敦煌石窟起甲壁畫3000多平方米,這項技術還廣泛應用于甘肅、青海、新疆、西藏、河南等省區部分石窟、寺廟、墓葬壁畫的保護,取得了同樣的效果。
首博新技術修復元代古壺
首博瓷器展廳中一件元代景德鎮窯青花鳳首扁壺出現在了首博宣傳冊的顯要位置,這件70年代在北京西城區舊鼓樓大街豁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壺呈現一種鳳鳥飛翔于牡丹叢中頗富情趣的情景。
如果不是文保部主任劉樹林介紹,誰也不會想到這件精致的瓷器出土時已碎成一堆瓷片,根本看不出一點破綻來。劉樹林告訴記者,這是他們采用最新的樹脂材料進行修復的結果。受當時條件的限制,這件瓷器出土后僅是簡單的用石膏黏合起來,缺失的部分就用藍色顏料補上,修補得極為粗糙,幾乎使文物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
后來首博采用最新技術將其重新修復,用了4、5個月時間才完成。首先將其一片片重新拆開,用樹脂材料進行黏合,選用與原物青花顏色接近的礦物顏料重新描繪缺失部分的圖案,這是一種仿古釉色涂料,畫出來的結果與原物幾乎一樣。(信息來源:北京娛樂信報 記者張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