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譜續修 后裔擬鑒定DNA
孔子家譜續修 后裔擬鑒定DNA
孔子家譜續修 后裔擬鑒定DNA
《泰晤士報》曾報道,英國“牛津祖先”公司通過DNA“尋根”對比測試發現,現年48歲的英國移民后裔、美國會計學教授湯姆·魯賓遜的Y染色體與成吉思汗的“精確匹配”。魯賓遜被確認為成吉思汗迄今為止第一位在歐美發現的男性后人。這一消息給一些孔子“準后人”提供了靈感——他們想證明自己確是孔子后人,卻拿不出證據,由此想到要求助于DNA鑒定“驗明正身”。
據北京晨報報道,按照孔府家規,孔氏族譜有一“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約。山東曲阜孔府上一次修訂孔氏家譜是在20世紀30年代,為此,1996年5月,經孔德成同意,由德字輩兄弟發起,開始進行孔子家譜續修籌備工作。
歷史上,孔子的家譜一共進行過4次大規模的修訂,這次是第五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山東曲阜孔子家譜修譜協會編輯孔德威說,由于孔子的后人散落于全國各地及海外,他們只負責國內部分家譜的修訂,海外的孔子后裔由設在香港的“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負責收集。
孔德威說,家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的歷史圖籍,它與方志、正史構成了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在修譜的過程中,調查核實用去了大部分的時間。上世紀30年代修訂的《孔子世家譜》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些孔氏后人能夠拿出支脈家譜來,而這些家譜又能和《孔子世家譜》對上,那么,這一脈孔子后人就能比較全地收入新修的家譜。而有些孔氏后人想入譜,卻說不出他屬于哪個譜支,甚至連輩分都不知道,這就給入譜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對此,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曾經支過一招,那就是利用DNA檢測技術來辨別這些人是否真是孔子的后人。根據研究所專家的解釋,如果有人想證明自己是孔子后人,那么只要提取人體細胞當中的DNA進行檢測就能確定他是否真是孔子后人。
記者從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的專家處得知,人體細胞當中的DNA不單單能決定眼珠和皮膚的顏色,而且還留下了祖先的信息。一個孩子的基因當中包含著父親和母親雙方的遺傳信息,但其中只有兩個部分保存著相對純粹的父系或者母系遺傳信息:Y染色體(由父親傳給兒子),線粒體DNA(由母親傳給兒女),Y染色體是男性特有的,擁有相同Y染色體的男性必定源自同一祖先。在進化中,Y染色體上發生的突變會保留下來,而且會傳遞到男性后代。這些信息是該家族的一個宗族標記,找到這些遺傳標記,不僅可以得到自己父系或母系的相關資料,而且還可以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誰。
那么,如何獲得孔子的DNA樣本呢?有關專家表示,只要取得孔子一個嫡系后人的DNA即可。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關鍵是做這種檢測花費較高,很多人想通過DNA檢測來證明自己確是孔子后人,卻承擔不起每例檢測千元以上的費用。
據介紹,秦漢時期,孔子后裔有少數人遷往他鄉。東漢末年,22代孔衍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后逐漸成為當地望族。唐代遷居外地者漸多,35代孔賢徙居河南寧陵,后代繁衍,形成寧陵派;孔立言定居河北獻縣,其后代形成獻縣派。36代孔至避亂于河南魯山,其后裔形成魯山派。38代孔惟時,39代孔溫憲,40代孔絢、孔績,41代孔昌弼,42代孔(禾丹)、孔檜等,或因居官,或因避亂,先后外遷定居,其后裔日漸增多,分別形成瀏陽、郟縣、桂東、丹陽、臨江、嶺南、廬江、平陽等支派。
43代孔仁玉之后,其后裔又大量外徙。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48代衍圣公孔端友赴揚州陪郊祀,因金兵陷兗州而未歸,隨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其后五代相繼承襲南宗衍圣公爵,子孫繁衍,形成孔氏南宗。此后,還有40多支外遷,各支派在外地聚族而居,小支數十人至數百人,大支(派)數千人至數萬人。到了民國年間,孔子后裔不僅散布山東各地,還散居在浙江、江西、四川、河南、廣西、廣東、福建、河北、江蘇、安徽、湖南、山西、甘肅、吉林、黑龍江、青海、陜西、遼寧、云南、貴州等20余省區;而到20世紀80年代已遍布全國各地。
根據最近續修孔子世家譜的統計數據顯示,孔子的后裔以山東曲阜為中心,遍及中國及海外,“將近300萬人”。中國內地的孔子后裔約250萬到260萬人,以曲阜為居住中心。海外的孔子后裔以韓國的8萬人最多(元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魯衛王之女承懿公主下嫁給入元為質的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承懿公主侍從、孔子54代孫孔昭隨行。孔昭則成了韓國孔姓的祖先,其后裔多以昌原為籍貫,子孫繁衍,名人代出,成為朝鮮南部的望族),其次是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居住在臺灣的孔子后裔也有2000人左右。(信息來源:香港大公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