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寶鴻臚井被擄日本始末
我國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寶鴻臚井被擄日本始末
我國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寶鴻臚井被擄日本始末
青年參考報6月2日《中國國寶鎖在日本皇宮》的報道,引起了讀者和有關各方的關注。具有千年歷史的國寶“鴻臚井”究竟是如何被擄到日本的?《青年參考》記者為此于6月4日~5日多次采訪了“鴻臚井”研究的專門機構——旅順歷史文化學會的秘書長田曉潮先生,從而揭開了這一至今仍被深鎖日本皇宮的中國國寶鮮為人知的內幕。
1.日軍中將擄走鴻臚井
外侵日軍對被侵略國家歷史文化文物垂涎以及“收藏”,不亞于對戰略資源的掠奪與占有,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嗜好”。
旅順歷史文化學會秘書長田曉潮先生告訴記者,侵華日軍對鴻臚井的窺覷始于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日,由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聯合艦隊突襲旅順港,日俄戰爭爆發。次年1月2日,日軍攻陷旅順口,并設置所謂的鎮守府。當年7月,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評論員、東洋史學家內藤虎次郎(內藤湖南)以外務省特派人員身份考察旅順港,“調查”清朝的文化遺產。其間,日本海軍秘密委托內藤對鴻臚井碑進行鑒定。內藤等人專門寫出《關于旅順唐碑的調查》,認為“此碑文于史有益”。這便成為日后將鴻臚井碑搶擄至日本的動機。
1907年8月3日~5日,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社舉辦講演會,內藤虎次郎作了題為《日本滿州交通略說》的演講,其中提到“最近,在旅順發現當時去渤海的使者的事跡,旅順黃金山下有井,名叫鴻臚井”,提到“這次發現的石頭”及“鴻臚井碑”,并介紹了釋文和拓本。
經過3年的密謀,日本終于對這一珍貴的中國國寶下手了:時任旅順海軍鎮守司令長官的日本海軍中將富崗定恭,將鴻臚井刻石及碑亭千方百計劫掠至日本,于當年4月由日本海軍大臣齋藤實將唐碑亭,包括碑石(鴻臚井碑)和碑上石亭作為日俄戰爭戰利品交給日本皇宮。兩年后,日本為收藏日俄戰爭紀念品修建建安府,將鴻臚井碑和碑亭“收藏”其間。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那個親自參與劫掠的海軍中將,無法承受如此重要的歷史遺跡將湮沒于自己手上的巨大道德壓力,于1911年,在旅順鴻臚井刻石及碑亭遺址上立起一“鴻臚井之遺跡”碑。碑陰文為“唐開元二年鴻臚卿崔忻奉朝命使北過途旅順鑿井兩口以為記驗/唐開元二年距今實一千三百余年/余蒞任于此地親考察崔公事跡/恐淹沒其遺跡樹石刻字以傳后世爾云/明治四十四年十二月/海軍中將從三位勛一等功四級男爵/富崗定恭/志”。
不過,這種立牌坊的做法根本無法掩飾其罪行,據田曉潮先生對其研究介紹,日本人所立的拓片流傳頗多。然而,真石拓片字體古樸遒勁,猶有北魏書體遺風,而后者則“字體無力,刀法拙劣,不似唐人手筆”!
2.鴻臚井為什么是國寶
中國珍貴文物“鴻臚井”為何能稱為“國寶”?深鎖日本皇宮中的現狀怎樣?旅順歷史文化學會的秘書長田曉潮先生、吉林大學“東北歷史與疆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魏存成先生,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首度披露了許多驚人的內幕,和中國學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
鴻臚井有1000多年歷史
田曉潮先生告訴記者,鴻臚井是旅順唐朝時期即公元713年,唐睿宗執政期間派遣鴻臚卿使團冊封渤海國(今我國東北地區)時,鴻臚卿崔忻(使團團長)為了紀念此次重大歷史事件,在旅順黃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井旁一巨石上刻字所留下的歷史遺跡,歷史上將這兩口井和井旁刻石稱作鴻臚井。
鴻臚井刻石正面橫寬300厘米,厚200厘米,刻石最高處至基底180厘米。刻石左上角,分3行自上往下自右向左書寫:“敕持節宣勞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歷經了一千多年的風雨,鴻臚井中的井和刻石一直暴露在野外。由于刻石巨大,因此,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當局建議對刻石進行保護。前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安徽貴池人劉含芳派人依刻石建一石亭,以保護鴻臚井刻石,碑亭于次年8月建成,取名唐碑亭。
東北歸屬中央的惟一物證
有千年歷史的鴻臚井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呢?
旅順歷史文化學會的學者們認為,從鴻臚井的史實可以看出,鴻臚井遺跡是中國東北地區隸屬中國中央政府的印證;也是滿、漢兩族先民們接觸、融合的第一塊“里程碑”;是研究唐史、東北地方史、渤海國史、滿族史、大連地方史等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
吉林大學“東北歷史與疆域研究中心”主任魏存成表示,有關渤海政權的碑志刻石,迄今主要發現四塊,即鴻臚井刻石、張建章墓志、貞惠公主墓志和貞孝公主墓志,它們都是研究渤海考古和歷史的珍貴實物材料。其中時間最早的是鴻臚井刻石,它與相關文獻互相印證,直接記錄了渤海政權剛剛建立后的定位、定名,正式開啟了渤海政權與唐王朝的密切友好關系。
同時,鴻臚井有力地糾正了某些國外學者曲解渤海國與唐王朝之間關系的錯誤說法,有些外國學者稱渤海是與唐王朝完全對等的獨立國家,否認渤海隸屬和臣服于唐的歷史事實,稱唐朝廷從未冊封過渤海王,而渤海王也從未接受過冊封,從未履行其藩封的各項義務。由于鴻臚井的存在,這些觀點不攻自破。
3.鴻臚井多處遭日軍損壞
由于鴻臚井刻石和碑亭1908年就被劫掠至日本,多年來,中國學者無緣見其真面目,只是從日本學者渡邊諒的文字中了解刻石及碑亭的狀況。
1967年5月20日,67歲的渡邊諒有幸進入皇宮對刻石進行了仔細考察,從日本方面照片上看出,碑亭被劫掠至日本的過程中,四根立柱已遭到損壞,中間均有明顯斷痕。
田曉潮先生認為,由于刻石及碑亭是鴻臚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毀壞是所有關心和關注此遺跡的人心中的至痛。
根據史實,日本海軍中將富岡定恭當時是將刻石及碑亭分開運走的。因此有人推斷,石亭四個立柱中間斷痕是為取出刻石而人為切斷的,刻石和碑亭運到日本后再組合而成。
至于具有政治意義的人為破壞可能性也不是沒有。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張晉藩教授,在其《我的生活之路》一文中曾經表示:“晚清思想家龔自珍說:‘欲滅其國者,先滅其史。’九一八之后日本侵略者為了長期占領中國東北,奴化東北人民的心靈,便粗暴地篡改歷史,說:滿洲國人不是中華民族的子孫,而是日本天照大神的子孫。歷史被歪曲到這個樣子。”因此,部分學者把鴻臚井遭日本方面的破壞原因,歸于“政治意義的人為破壞”不是沒有依據的。據說,日本占領朝鮮半島期間,也曾經有過在朝鮮所有山脈頂峰打下巨型鐵釘的事。
現在,旅順軍港內“唐鴻臚井刻石題銘碑”的遺址上只保留有日本侵略者海軍中將富岡定恭于1908年所立的“鴻臚井之遺跡”的紀念碑,還有幾口水井。其中一口石砌的水井應是唐代留下來的遺跡。(信息來源:新華網-中青在線 邱永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