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日漸成為熱門話題,圖為北京東城區的學生和智化寺的樂工一起演奏京樂。
首個文化遺產日來臨,繽紛活動展示瀕危遺產
明日,我國將迎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屆時全國文博界將組織多種活動迎接這一盛事。以首都博物館為主會場,北京也將有大量活動推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公布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了這個文化遺產日的中心。此外,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表示,從總量上看,我們國家現有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太少。
文化遺產日當天活動眾多
在首個文化遺產日中,北京市將組織大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活動。在明日上午在首博舉行的文化遺產日主會場開幕式后,將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手工技藝制作表演、昆曲演出等活動。11日下午北京市群眾藝術館將有瀕危鼓曲演唱會。此外各區都組織了活動推廣本區內的非物質遺產。6月10日前后,僅北京市文化局備案的活動就有73項。負責活動策劃的北京市文化局助理巡視員阮蘭玉表示,從2005年7月到2006年12月,北京市文化局將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市各區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并將于9月公布北京市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
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
在6月2日文化部公布的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北京市申報21項,入選13項,在入選的13個項目的介紹中,智化寺京音樂、天橋中幡、牙雕工藝、景泰藍制作技藝、聚元號弓箭制作技藝、京西太平鼓、抖空竹、雕漆工藝多達8個項目后面都標有諸如:“面臨失傳的窘境”、“瀕臨滅絕”等類似字眼。
謝辰生表示,目前文化遺產保護面臨一些新的危險,一是城市改造,二是農村的城鎮化。他說:“城市建設破壞了很多歷史文化名城,103處歷史文化名城80%以上名不副實。城鎮化則使得農村許許多多的文物,包括非物質和物質的,都面臨著很大危險。”
國家級文保單位還是太少
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外,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是這次文化遺產日的另一個重要話題。此次新增了1081處國家級文保單位,幾乎是前五批數量的總和。對這一數量上的劇增,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呂舟、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等學者都表示支持,他們認為中國目前文保單位數量還是太少。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特別強調,從總量上看,我們國家現有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和我國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和現存的文物數量不相適應。單霽翔舉了三個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的例子:一是埃及,埃及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文物古跡一共有2萬多處;二是印度,印度由國家管理的文物古跡一共5000多處;三是越南,越南由國家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有2800多處。
在本次公布的國保單位中,有一部分是國家文物局指定報批的。單霽翔舉例說,御窯遺址景德鎮因為怕影響城市建設,當地沒有上報,所以國家文物局就指定了。還有大運河,因為跨了7個省,哪個省報都不合適,所以也是指定的。不過呂舟認為,此次增加的文化保護新類型和新內容是一個挑戰,他說:“比如說這次公布了這么多的古村落作為建筑群類型公布,怎么樣能夠被在定為文保單位后實行有效管理,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
■釋義
根據我國有關文件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在國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
京西古幡樂此次未能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這一項目進入第二批名錄的把握很大。
■訪談
“下一次北京市將會有更多的項目入選”
本報專訪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阮蘭玉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三個工程
新京報:以前我們都說“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為什么后來改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呢?
阮蘭玉:“民族民間文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習慣的說法,以前我們使用的概念一般都說“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至于后來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與專家認真論證的結果。我個人認為,有和國際接軌的因素。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所確定的稱謂,在我國學術界一般被稱為“無形文化遺產”。但嚴格地說,“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相比較,無論是內涵和外延都大大地擴大了。
新京報: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北京市目前有哪些具體措施?
阮蘭玉: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主要圍繞三個工程即“普查工程、傳承工程、文獻工程”展開。在普查工作上,我們計劃從2005年7月到2006年12月,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全市各區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普查的基礎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搶救贏得時間,為抓住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契機展示民族傳統文化贏得時間。
在傳承工作上,我們要首先抓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特別是對那些年事已高的老藝人要加強保護;其次還要通過學校教育,使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后繼有人。2005年,門頭溝區已將新橋路中學命名為“京西太平鼓”的傳承學校,對在校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普及教育;延慶縣將延慶縣文化館命名為“延慶旱船”的傳承單位。即將于6月23日開始的“奧林匹克文化節”將邀請桂林、山西、天津、河北四省市的民間手工技藝的傳人來京現場表演。此外,我們還要充分發揮各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專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
在文獻工作上,我們將把本次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13個項目以及其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成高清數字電視片,在電視臺和電影院播放。目前,“智化寺京音樂”和“五音大鼓”的兩部片子已經制作完成,6月10日在首都博物館就可以看到。
“廠甸廟會”、“京西幡樂”的片子也已經進入了后期制作。
此外,我們組織編寫了《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叢書》,這套叢書每個區縣編輯一本,計劃2007年全部完成。
新京報:為民俗和非物質建立博物館和資料文獻收集中心的情況進展如何?
阮蘭玉:這一塊工作我們還在籌劃和設計當中,主要是沒有現成的地方可以讓我們長期做這方面內容的展示,但我們會和其他的博物館一起先做一些相關的展覽。其實,新建成的首都博物館以及北京民俗博物館、宣南文化博物館等博物館都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新京報:選送申報的21個項目北京市是怎樣挑選的?國家在最后確定入選項目時又是怎樣的標準?
阮蘭玉:北京市的選送標準是參照國家確定的標準而進行的,也就是將那些珍貴的、瀕危的、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申報。北京市這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嚴謹,每個報送的項目都撰寫了專門的論證報告,召開了專門的專家論證會。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完成申報,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以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血脈,并且使之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比如“云南印象”,他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變成創意產業,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做出了精彩的節目。云南的經驗可以拿來借鑒。
新京報:此次申報中落選的項目,以后還會再繼續申報嗎?
阮蘭玉:肯定還會。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國家級名錄將每兩年申報一次。北京市有許多具有京味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我們相信,下一次申報北京市將會有更多的項目入選。
新京報:您覺得確立文化遺產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何具體效果?
阮蘭玉: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喚起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近年來,媒體對于我們的工作給予了積極支持,對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媒體的宣傳,我的確感覺到老百姓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正在逐漸增強。我們經常接到老百姓打來的電話,詢問我們有關這方面的信息。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也從以前的單純的民間藝術擴展到了各個方面,比如民族節日,比如工藝美術項目,還有老字號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期,北京市商務局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是專門針對老字號保護的。
新京報:那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
阮蘭玉:關鍵還是要提高對保護工作的認識,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我們希望全市各有關部門和區縣,都能盡快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機制,我們也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廣泛參與,希望媒體繼續支持,使宣傳的影響力更加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還是藏于民間,只有老百姓都加強了保護意識,才能使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不至于流失。(信息來源:新京報 記者姜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