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印譜有門道
收藏印譜有門道
收藏印譜有門道
一向不怎么受關注的印譜,近兩年成為拍賣市場上的新寵,去年明代汪關的《寶印齋印譜》以88萬元的高價拍出,令人們對印譜收藏刮目相看。隨著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今年春拍中,在中國嘉德、北京德寶等舉行的拍賣會上,印譜的身影也是頻頻出現,而且成交結果比較理想。
印譜是專門匯錄古印或名家所刻印章作品的書籍,印譜歷來受到藝術愛好者的普遍珍愛。不過,收藏投資印譜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印譜有原印鈐蓋、木刻翻摹、摹刻、影印等不同種類。其中原印鈐蓋的印譜最為珍貴,它能真實保存原作的風貌和神韻。而摹刻印譜,則是后人對古印和著名篆刻家作品的仿制,有的摹刻者也是在當時比較有造詣、有名氣的一些名家。這類印譜收藏價值很高。再一類是影印印譜,它的方法是把原印印拓,經照相制版鈐印,或者用石印、膠印珂羅版(玻璃版)方法印制,這種方法印制的印譜,好的可以和原印相差無幾。但其收藏價值不可與前兩者相比。
在收藏各類印譜時,尤以此種原印鈐蓋的印譜最為珍貴。這種印譜中的印章多為當時名人所用,為以后鑒定名人作品真偽起到鑒別作用,這種印譜中多為詩句內容的“閑章”,頗值把玩、欣賞。另外,這種印譜本身就非常珍貴,它所用的紙薄而均勻,產量極少,如今更是鮮見;其所用印泥,稱為“魯庵泥”,色彩鮮艷且不變色,能忠實反映印章內容。目前在拍賣會和收藏市場上最受青睞和追捧的就是此類印譜。
明代印譜和清代印譜目前存世量極為稀少,由于時代的局限,加之舊時印刷技術的相對落后,這些輯成的古印譜還不可能大量印刷發行,所以當時的印譜都系人工手拓,一本印譜至多也不過鈐拓數十冊,能夠留存下來的實在是鳳毛麟角,因此目前在收藏市場上奇貨可居。明代的印譜幾年前的市場估價就在萬元以上,即使是清代的印譜也是可遇不可求。
從近兩年收藏品市場和拍賣會的成交情況來看,民國印譜已經步明清印譜后塵,進入了一個快速增值期。民國時期,各家印譜版本極多,但印譜刊行一般都只是為了交流,所以印的數量一般都不多,又加上飽受戰亂之苦,很多版本的印譜失傳了,因此民國時期的印譜傳世數量較少,名家精品更是可遇不可求。在2005年的拍賣市場上,民國張咀英輯《黃牧甫印存》、民國輯 《二金婕堂印存》、《吉羅居士印譜》等分別以遠高出估價的6600元、8800元、5500元成交,且民國印譜成交率居高不下,顯示出比較活躍的收藏投資屬性和較高的市場關注程度,實現價格的躍升理應為時不遠。
相對而言,現當代名家印譜的收藏投資潛力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有志于收藏的人士可以由此入手,其中優先選擇的應是三類:一是名家印譜,比如鄧散木、來楚生、方去疾等名家的印譜,在近年來的拍賣市場上已經顯示出了一定的上升勢頭;二是富有特色的印譜,比如江蘇省國畫院篆刻委員會副主任王本興的《雨花臺烈士印譜》,收錄了其所刻的163方烈士姓名磚印;三是原鈐本,上世紀60年代,4位青年篆刻家吳子建、方正之、徐云叔和陳茗屋合刻了《四朋印譜》,其中一本去年也以8800元成交。《四朋印譜》共8本,其中4本在各自作者手中,另4本,除一本以8800元拍賣成交外,其他均流落在外,下落不明。這套印譜是4人的手打印譜,可謂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年輕篆刻家的第一本。
現在的印譜多為木刻翻摹、摹刻和影印,制作者為防有人造假,刻意將印譜內容縮小或放大,與原印總差那么一點,而原汁原味的印譜就顯得尤為珍貴。(信息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蔡敏琦)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