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公眾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公眾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公眾
陳飛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浩大艱巨而又長期復雜的文化工程,倘若沒有公眾的參與,無論多么美好的藍圖,都只能是政府和官員們的一廂情愿。
在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目前還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觀念。有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和生物界一樣,經歷著自然淘汰、適者生存的法則,用不著刻意為之;還有人認為,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復舊。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新的社會生活不需要那些老掉牙的舊民俗舊習慣,即使是演示以恢復人們的記憶也沒有必要。我們一定要摒棄這種錯誤的觀念和想法。民間文化正如列寧所說的,屬于傳統文化中的“民主”的部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是在為千千萬萬老百姓做一件大好事。我們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要更好地認同與養護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延續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促進中國先進文化建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尊重,更重要的是通過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達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保持我們民族生存的血脈。
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首先是一種精神的提升。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民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由于民族精神總是與當時當地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交融在一起的,是與活生生的人交織在一起的,并代代相傳,因而逐漸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成為維系民族血脈的重要元素。一個國家一旦喪失了固有的民族精神,它就不可能長久生存、延續下去。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強不息、大公無私、舍生取義、誠信待人、尊老愛幼、不驕不餒、與人為善等美德,以及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優良傳統和崇高精神。這些綿延不絕的民族精神和美好的情感品性,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永遠處于一種鮮活的狀態。這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強勢文化,它不斷化作民族凝聚力與親和力,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重要紐帶。因此,保護和傳承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這些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公眾義不容辭的重任。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通過公眾的參與,不僅使民族精神得以傳承和張揚,而且使參與其中的公民得到精神的升華。另外,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能達到一種文化認同。世代綿延、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沃土,鮮活地藏匿于民族民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一種表現,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標志。公民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逐漸形成一種文化自覺。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公眾參與保護,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文化自覺。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只是某些政府部門、某些專家的事,而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且常抓不懈的大事。這件大事應當成為公眾的共識、公眾的自覺行動。各級各類的保護機構應該經常舉辦各種展示活動,舉行不同層次的論壇、講座和培訓,使公眾更多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還可以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加強輿論宣傳,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使人人都懂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知道為什么要保護,保護什么以及怎樣保護。在日常生活中,要倡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投以敬慕的目光,對被保護區域之內的當地民眾給予尊重。在廣大青少年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包括在課本中加進這方面的內容,以增進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和鄉土文化觀念與知識的了解。當前應著力解決怎樣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引入高校教學體系中,合理設置相關課程,呼吁有志青年走向社會、參與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事業中來。從而讓“保護”進入公眾的日常生活,在全社會形成愛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風氣,使每一位公民都能為中華民族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感到無比的自豪,進而能自覺地珍惜它、愛護它,使之成為一種文化自覺。(信息來源:光明日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