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創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專家發言摘要——黃匯
尋根·創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專家發言摘要——黃匯
尋根·創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專家發言摘要——黃匯
《建筑創作》2006年第5期 2006-06-08 09:10:32
黃匯(北京金田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建筑師):2006年3月29日,懷著追憶和遵循老師文章指點直面歷史軌跡的目的參加《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出發的隊伍;4月1日,揣著羞愧和為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再拼搏的勇氣回來。《四川行》對我這名拙徒心靈的沖撞難以言喻。
曾在《梁思成全集》第三卷中讀到過的李莊的旋螺殿、張家祠、東岳廟、祖師殿、羊街、席子巷,夾江的千佛崖摩崖造像;峨眉山的大廟飛來殿;樂山的白崖山崖墓;新津的觀音寺,梓潼的七曲山大廟、漢李業闕、無銘闕、石牌坊,成都的文殊院等逐一展現在我們眼前一條又一條崎嶇的小路上,這些文化遺產以其自身的魅力迷住了我們。只有在身臨其境的這一刻才感悟到為什么祖國文化的沖擊力能在國難之中讓梁先生和營造學社的師輩們涌向大西南。為了傳承這條建筑文化的命脈,他們勇于以生命為代價,為后世進行勘察、測繪、記錄、整理、研究,奉獻了《營造學社匯刊》等文件及世上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書就的《中國建筑史》和《圖象中國建筑史》(英文版)。這些巨著使我們得以認識祖國的建筑文化傳統,并延續下去,永不失傳。
“四川行”所見歷史遺存中的建筑主體都和古代官式作法有一定的淵緣,但隨地方環境不同有許多變化和創造,構成有生命力的地方特色,特別是許多細部不拘泥于慣用的套路,處理得極為生動、鮮活。也許是這些民間的靈感熏陶所致,我們的這些老師們雖然專注于中國建筑史,但在創作中卻并不墨守成規。
“四川行”賦予我的不僅是對師輩所傳授的古建知識的感性認知和對梁先生的緬懷,而且更震撼心靈的是他們對祖國的情和對追求的勇氣和摯著。
在李莊月亮田的小院里,面對梁先生臥室的破門板,忽然想起五十年前測量實習后回到學校就向梁先生炫耀在昌平不畏山洪的經歷和后來在武漢進行工長實習中不畏42°的高溫酷暑時,先生那一副不屑的神氣。因為受到了打擊不服氣,使我永遠記得他那句我當時不能理解的話。他說:“你們覺得自己挺棒是因為你們還沒有真吃過苦。工作條件的好壞并不能注定事情的成敗,在艱難的條件下能把事情做得真好才算你有本事。不怕苦能做事的人才會有苦有樂,也才能懂得什么叫苦中作樂。”當時說得我迷迷惚惚很掃興的這番話此時此刻忽然又回到我的耳邊,我明白了,但心里好難過。
日軍的炸彈、衣食無著的生活,沒有什么威脅能阻止他們。在油燈下,建筑界的智者先師們在李莊成就著震動世界的學術活動。他們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代人中的強者。當今建筑師們正著力于改進廚房、衛生間的現代化設施提高舒適度,但至今聞名于世的營造學社的同仁們在李莊共用的只是一處戶外廁所。我的老師——和藹的莫宗江先生在李莊那些年一直睡在簡陋的食堂里。他們生活的困難真是難以想象,連包肉包菜的紙也要用作信紙。工作條件更是今天的年輕學人難以理解和適應的。沒有經緯儀,測繪只能靠手執尺子貼近去量,沒有梯子,為了準確測繪25m高的“旋螺殿”,羅哲文先生一再練習后靠攀一根繩子上大梁,靠攀一根竹竿上屋頂。他們不停地勘察、測繪、整理、研究、著書立說、自己編著、自己抄印,工作一刻未停,詳盡、嚴謹。即或在交通發達的今天也難以攀登的崖壁上的遺存也沒有漏過他們的眼、尺、筆。面對師輩們的歷程,實在羞愧。
常聽到一種說法:“別總提舊社會老人艱苦從業的事,那時國家窮,人也窮,為了混口飯吃,為了家人也活著,不拼命干不行;現在日子好過了,該活得自在些,不必太勞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提高生活舒適度,無可非議。然而對于自己,作為建筑師,常被忽略的一個問題是“當舒適和工作需要有矛盾時,怎樣左右自己”。實際上,這個矛盾每天都站在我們的面前,只是許多人都不去正視它。走進月亮田小院,面對師輩的苦難生活和偉大成就時,這個巨大的問號就懸在眼前,無法回避。1940年開始,梁思成先生是耶魯大學特聘教授,當時美國其他的一些大學和博物館以及眾多朋友都一再邀請他去訪問講學,而他的回答是:“我的祖國正處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也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對我們眼前的那個大問號,梁先生給出了最嚴格的答案。 在充滿競爭的今天,建筑師面前的路并不平坦,在建設與破壞共生的環境中,我們更需要從師輩的奮斗歷程中理解發展和責任。我們該學的不僅是知識,更是精神。
路是人走出來的,拙徒將頑強地步師輩之后塵繼續向前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