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價高達3500萬元 故宮鐘表武裝押運到南京展覽
總價高達3500萬元 故宮鐘表武裝押運到南京展覽
總價高達3500萬元 故宮鐘表武裝押運到南京展覽
據《金陵晚報》報道,6月9日起,南京博物院將舉行“鐘靈毓秀——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珍藏鐘表展”。日前,記者應邀來到故宮,將待展文物先睹為快。故宮有1500多件古今中外的鐘表,這次精選出20件,武裝押運到南京博物院,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展出。
昨天,故宮博物院鐘表部專家郭福祥在接受采訪時向記者透露,故宮專家對20件精品鐘表進行了估價,總價大約在3500萬元左右,其中6件鐘表單價都在200萬以上。“我們的鐘表全部都是清宮的藏品,7件是清宮造辦處制造的,3件是法國制造的,10件是英國制造的。”
英國人為之驚嘆
故宮收藏了大量英國的鐘表,連英國人來到這里,都驚嘆不已。有一次,一位英國游客在鐘表展廳看了自己國家制造的大量精美產品后,感慨地說:“我在英國研究鐘表很多年,都沒有看到過這么漂亮的,原來都珍藏在你們這里。”據郭福祥介紹,英國雖然在18世紀生產了很多大型的鐘,但他們目前國內剩下的大都是小型的。
據了解,清宮中使用的西洋鐘表,一部分直接采購于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而少量的是根據帝后的喜好而專門訂做的;還有一部分則是地方官員從洋商手中購得,再進貢宮廷的。這個時期的鐘表很注重美觀和頌圣的功能,體型龐大,極具觀賞性,鐘表本身的計時效果反而被降到了一個其次的位置。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許多小的懷表類幾乎被席卷一空,但這些大型的鐘只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沒有遭到搶劫,因為實在太重太大了。
嘉慶年間已很普遍
郭福祥對鐘表研究了幾十年,他告訴記者,16世紀中期,由歐洲人發明的機械鐘表,隨著歐洲傳教士的到來被帶到了中國。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向明萬歷皇帝進獻了兩座自鳴鐘,在當時的宮廷內引起了轟動。至清康熙年間,康熙傾慕歐洲的科學技術,收集了許多西洋的科學儀器和各類時鐘。當時,來華的歐洲傳教士都把西洋鐘表當作禮物獻給中國皇帝或王公大臣以求得支持,西洋鐘表在當時已經成為中國人認識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
鐘表很快在京城流行起來,到了嘉慶年間,上層官員幾乎人手一塊表,一些富裕的老百姓也會置買,但款式比較簡單,不像宮廷里那么講究做工。
4位武警武裝押運
故宮這次精挑出來的鐘表件件都是精品,總價大概在3500萬元,因此裝運非常謹慎,南京博物院特地向武警部門提出申請,調派了4位武警來到故宮,從出發地就開始武裝押運。
這次押運,對武警們來說,是一次勞動強度很高的任務。他們前天下午從南京出發,坐了17個小時的火車,昨天上午一到故宮,來不及休息一下,就和故宮工作人員一起開始了裝箱搬運等工作。記者在現場看到,每個工作人員都是小心翼翼,將每一件鐘表先用木質架框固定,再填充泡沫塑料,裝箱后又用膠帶紙和繩子牢牢捆扎,20件鐘表竟裝了大大小小14個集裝箱。
臨行前,故宮方面的負責人再三叮囑,鐘表在集裝箱里很經不起顛簸,車速一定要控制在50公里以內。這樣一來,這次從北京到南京,至少需要開20個小時。但是,為了讓南京市民看到這批精美的傳世鐘表,大家都努力克服勞累,干勁十足地上路了。這批鐘表今天抵寧,并將舉行隆重的入城儀式。(信息來源:新華網江蘇 王雪梅、張松巖)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