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著名書畫藝術家黃苗子先生
訪著名書畫藝術家黃苗子先生
訪著名書畫藝術家黃苗子先生
時間:2006-06-07 09:35:00 來源:
市場
>訪著名書畫藝術家黃苗子先生
 |
一個細雨蒙蒙的早上,踏著濕漉漉的土地,我去拜訪黃苗子老人。93歲的黃苗子先生,他的人生路跨越了將近一個世紀,他的思想與當代藝術家究竟有什么不同?他是在寫詩?還是在作畫?老人現在的身體、精神如何?一系列的問題與思索伴我一路前行。
輕輕地叩開黃苗子老人的家門,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熱情率直的談話,中斷了我的所有思索,把我帶進了一個談古論今的藝術世界。
黃苗子1913年生于廣東中山市,小時候在香港就讀,受家庭影響,喜愛詩畫文藝,8歲學習書法,12歲從明師鄧爾雅先生學書。其后在上海從事美術漫畫活動,并任上海大眾出版社編輯。1938年以后,在廣東、重慶、上海等地從事藝術活動,1950年以后定居北京。
他的著作有《美術欣賞》、《吳道子事輯》、《八大山人傳》及《年表》、《畫壇師友錄》、《藝林一枝》、《黃苗子與郁風》夫婦畫集、《黃苗子書法選》、《中國書法精品——黃苗子》等,目前即將出版的還有《苗老漢聊天》10集等。黃苗子的書畫,曾在日本東京、大阪,韓國首爾、全州,中國臺北、香港,德國科隆以及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等地展出,其作品被倫敦大英博物館、德國科隆東方美術博物館等收藏。
陪在一邊的黃老的夫人郁風是著名文學家郁達夫的女兒,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郁老師氣質儒雅,落落大方,古人云:“儀態由來畫不成”,在她的身上散發著一種濃郁的無以言狀的藝術芳香。
“筆墨與時代問題”打開了我與黃老談話的話題,老人深有感觸地談到:“我們是現代人。現代人有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文化;可是這些生活習慣文化,和老祖宗又有一連串剪不斷、理還亂的血肉關系。這種關系,從壞的方面來說,千年封建(或專制)傳統,還在神州大地若隱若現陰魂簧ⅲ獻盼頤槍頤褡宕蟛角敖暮笸齲淮雍玫姆矯嫠擔蓋甑奈幕郟拿褡逄峁┝誦磯囁曬┤死嗌緇嵩擻謾⒉慰肌⑺妓鰲⑼平娜宋暮涂萍嫉謀蠊畢住U飧鑫侍饈鞘指叢擁模鏨緇崾欽庋幕帳蹺侍庖彩欽庋?
我們今天處在電子時代。電子時代,也有大量愛好文化藝術的中外人士喜歡中國畫,喜歡詩、書、畫結合的古代和近現代國畫作品。同時我還想,電子時代,畫家要創新,要和時代同步,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之路。事物只能向前走,不能向后,你可以坐在汽車上看《清明上河圖》,不能在《清明上河圖》上畫汽車,這是時代的走向。‘適者生存’,是符合當前文化發展規律的。”
在談到書畫藝術的創作時黃老講:“畢加索吸收消化歐洲的藝術形成自己風格,齊白石是從明、清時代的徐渭、八大山人、吳昌碩這些前人和同輩水墨畫中,吸收消化形成自己風格的。早期的畢加索,有很好的寫實畫基本功。張大千、黃賓虹、徐悲鴻這些前輩大家,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深厚基礎,這就為他們后來創新、表現出自己風格奠定了基礎。我們今天談創新,也只有從學習前人和外國人豐富成就的基礎上邁出一步,逐漸地、得心應手地掌握屬于自己的技法,完成表達自己感受到的美的創作,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輩成功的畫家走這條道路,我們也要走這條道路。人們常說:‘溫故知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人人知道的老生常談,也是藝術創新的必然規律。”
老人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沒有半點倦意,通古達今、思想敏銳、邏輯清晰。我敬慕地望著這位高齡的老藝術家。談話接近結束時,他引用了畢加索的一句名言:“我的每一幅畫都帶著我的血”。聽到這兒,我的心為之一顫,藝術是靈魂與心血的結晶,美永遠是人類的追求。(信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馬振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