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北水盡風流——買鴻鈞藝術訪談錄
南山北水盡風流——買鴻鈞藝術訪談錄
南山北水盡風流——買鴻鈞藝術訪談錄
時間:2006-06-07 14:48:00 來源:
市場
>南山北水盡風流——買鴻鈞藝術訪談錄
 |
2005年9月1日,買鴻鈞先生應《西部藝術研究》之約在其畫室里接受了采訪。文中涉及了南北山水畫、書法、戲劇等問題。今將對話摘編整理成文,刊發于此。(文中買鴻鈞簡稱“買”,張曦簡稱“張”。)
張:買老師,您好,您是當代著名的山水畫家,我想就您的山水畫提幾個問題。
買:好。
張:您最近的畫和前幾年有很大不同,有一段時間,2000年前后吧,您的作品更注重用色,如《一夜東風秀故園》、《河山溢彩》、《歲歲朝華》等,并且很多作品都獲了獎,其實您那時的畫很適合參加大型展覽的;近期您的畫有了較大變化,似乎是筆墨多一些,是無意為之,還是基于別的什么考慮?
買:獲不獲獎沒什么意思,也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以前確實是畫過一大批注重色彩的作品。雖然好看,但不是自己心里想要的東西。在90年代初受現代美術的影響,也搞過一大批純水墨的東西,曾在《美術觀察》等雜志上也發表過,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那些東西太感性,沒有深度,也談不上什么思想性,大概是在趕時髦吧。畫畫的人多搞一些花樣,我想也不見得就是壞事,折騰幾回漸漸會得出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你說我的畫現在多了一些筆墨,這的確是我這幾年比較在意的,因為筆墨才是中國畫最本質的。
張:能不能說您的畫就是現在大家所說的“新文人畫”?
買:這個并不重要,文人畫也好,院派畫也好,都不是繪畫本身的問題,甚至什么流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畫是不是你想要表現的心里的東西,是不是耐看,是不是有品味。尤其在現在,畫家都很難說清楚自己在一個絕對的畫派或流派之中。因為當代藝術的多元性已使自己的繪畫都染上了當代美術的多種元素,純粹的某種流派幾乎是沒有的。
張:有很多人認為您的畫是北方人畫的南方畫,您怎么看?
買:這種說法很多年前就有,我覺得是褒意的,中國繪畫從來就有南北之分,北方尚勢、尚氣,南方尚韻、尚趣,也有“南人北相”,“北人南相”之說。在書法上也是如此,南方尚帖,北方尚碑,不同的地域特征促成了南、北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特征。至于我的畫的風格的形成,我想有這么幾個原因,第一,可能我天生具有南方人的某種氣息吧,第二,我本人的確傾向于文人畫的抒情與浪漫。
張:您怎么看南、北山水畫?
買:南方山水畫家重傳統乇誓誓釹改澹由掀虻奶厴塹謀誓芪氯螅遣蛔闃Γ竊諢蠡氖焙潁⒈冉仙ⅲ緣帽冉廈胰酰塹男∑坊疾淮恚槐狽繳剿業撓諾憔褪潛誓悅#瓷先ハ緣么篤蛔闃Γ腔嫦緣么致省⒎ξ丁⒉瘓礎A秸呋ゲ梗突岷每礎?br />
張:您正在實現著南北山水的融合,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買:是的。
張:您具體怎么做的?能談談體會么?諸如構圖什么的。
買:說心里話,我不太喜歡把一幅畫畫過來畫過去,反復地折騰,最后弄得黑乎乎一片;也不太向往所謂的“沖擊力”,更喜歡手中的毛筆隨心所欲,揚揚灑灑地在一張白紙上信馬由韁。我覺得那樣的東西美,單純,真實,高明。
我接受的是北方學院派的教育。高大、凝重、飽滿是北方山水畫的特色。生活在北方的畫家在繪畫風格上或多或少都接受了這種信息。可是很多畫家只在畫面上做文章了,追求“黑”、“厚”、“沖擊力”和展覽效果,層層積染,一味描摹,將最初最真實、最原始、最富有情緒的線條已經蹂躪得面目全非。畫畫是情緒化的產物,就像寫詩的感覺一樣,可能是一瞬間便稍縱即逝,如果一幅寫意畫像畫工筆一樣三番九染,我想那幅畫還沒有完成,人已身心俱疲,作畫前醞釀的情緒在畫未完成時早已消磨得了無蹤跡,古人所謂的“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繪畫狀態,我更愿將其理解為李可染先生所說的“獅子搏象”的專注與嚴謹,而不是“東看烏鴉西看雁”的磨洋工。一氣呵成,我認為才是最完美,也是最理想的繪畫境界。這樣的畫痛快、過癮。
張:您還是更傾向于南方山水。
買:我欣賞著北方畫派的磅礴豪邁。但另一方面,卻更傾倒于文人畫的抒情與浪漫。許多年來,我一直在試圖將兩者和諧地統一起來。生活在北方的畫家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和表現語言的模式,很難擺脫北方畫家的特質,這也沒有什么不好,對此我想也沒有回避的必要。文人畫的高妙在其筆墨與情趣,其弱點也在于畫面的散漫與靡弱。而北方的大山大水的飽滿構圖也恰可彌補這一缺憾。在面對真山真水的寫生,我都盡量用線去表現,表現筆墨的書寫性是我的追求。爭取一次到位,不做過多的描寫,也不做過多的渲染,主要通過線條去表現。我堅信線性就是心性,就是個性,就是任何表現手段都不具備、不能替代的風格特征。因此在創作寫生過程中力求構圖飽滿,無論是去營構千丘萬壑,還是山村小景,都力求做到畫面的自然和輕松;在賦色上也是如此,能一遍完成就不做第二遍,我想這不是偷懶吧!(笑)
張:將率性的用筆與學院派嚴謹理智的創作觀念相互結合,是您近年的努力方向。
買:對,是這樣的。中國畫自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到蘇東坡的“畫若論形似,見與兒童鄰”,再到倪云林的“逸筆草草”,其弊端在于對造型的過分忽視與放縱。重心源,重表現的藝術觀誠然是中國藝術的正脈,而就山水畫而言,唐宋以來博大剛正的山水精神隨著在政壇和文壇有著雙重影響力的人士此起彼伏的呼號而漸漸退卻,這也不能不說是中國藝術的一大悲哀。康有為對此也有“中國畫衰敗至極”的抱怨。其實無論是“形之不存,神將焉附”的形體論,還是“得意忘形”的象外求趣論,都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寶貴財富。寫意精神與寫實精神的雙重性,是權衡作品的標準,重形重意所取或有傾欹,都不應偏離傳情達意這一最終目的。
張:您剛才提到您更樂意用單純的線條去表現心性,我也看到有文章評論說,從您山水筆墨來看,您的山水又得益于您的書法,是這樣么?
買:這是他們在夸我,其實我的字寫得很不好,盡管我最早是寫書法的。但是書法太難了,太高了,我常和朋友開玩笑說,畫畫是匠人做的事,而書法是圣賢做的事。因此強化書法的訓練幾乎是我的日課,不敢怠慢。作畫之前先要寫上幾幅字,或是臨會兒帖,體會毛筆隨著心率的波動將空間千變萬化地巧妙分割,領悟書法單純抽象的線條所呈現的情趣。書法是抽象的,無形的,書法線條呈現出的干濕濃淡、蒼茫飄逸、流暢生拙的情趣就像音樂一樣,表現出一種抽象的美感和情緒,注入了作者的心情、情致、修為、功力等諸多因素;而畫是具象的,但它是通過抽象的線條和筆墨去完成,這就使那些原本游弋的線條有了依附,意與形得到雙重體現。抽象、具象的完美融合,正是構成中國繪畫重主觀、重表現的美學理念。
一段好的唱段,好的音樂,百聽不厭。同樣的一段戲,每次聽,每次的感受都不同。我想音樂的妙處大概也正在于它的抽象性。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文化層次的人有了各自不同的想象空間,那一想像,那一情境是個人化的。于是常想,為什么會這么好聽?什么時候畫也能畫得這樣有味道,耐品味就好了。記得誰說過這么一句話,“畫要令人想”,正因為是抽象的,是無形的,才讓人產生了無盡的遐思,這也是藝術動人的原因。
張:您是職業畫家,不用上班,幾乎天天呆在家里畫畫,這必須有很好的定力。現在社會上人心浮躁,您是怎么待得住的?
買:因為我是居家男人(笑)。我害怕到外面去,東土大唐,人多物稠,人心多詐,主要是怕受騙、上當唄。就拿出行來說,擠公共汽車永遠沒有座位,上出租車司機給你繞彎,開車出去又交通堵塞,很不方便。在家千日好,出門處處難。(笑)
張:您覺得在家“日日是好日”,那么“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這句話您怎么理解?您是怎樣深入生活的?(笑)
買:生活無處不在。行走坐臥,都是生活。看用什么樣的眼睛去觀察,什么樣的心態去體悟了。不是古人說么,“丈夫學問不出閨緯”。再說,我到山里寫生一住幾個月,你知道嗎?
張:謝謝您。
買:不客氣。
張:我代表藝壇莘莘學子再一次謝謝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