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流動30萬元骨雕贈品首入博物館
海上絲路流動30萬元骨雕贈品首入博物館
海上絲路流動30萬元骨雕贈品首入博物館
時間:2006-06-07 16:17:00 來源:
收藏
>海上絲路流動30萬元骨雕贈品首入博物館
 |
三年前的6月6日,哥德堡號在瑞典東印度船廠下水。依照國際海上船舶交往禮節(jié)慣例,為了迎接哥德堡號的到來,張廣寧市長當時表示,廣州將建造一艘中國古船來迎接哥德堡號。三年之后,廣州迎接哥德堡號的“南海神·廣州日報號”已經(jīng)“盛妝出閣”,靜候在琶洲碼頭,目前正在籌備最后的秘密武器——海上絲路流動博物館。昨日,首件價值30余萬元、凝聚了17名骨雕技師200多個日日夜夜的心血的骨雕作品——《會城映月寶舶來》,由藝術家蘇忠陽贈給了廣州日報社,社長戴玉慶鄭重地將捐贈證書交到了蘇忠陽手上。
在長90厘米、寬18厘米、高65厘米的《會城映月寶舶來》雕塑中,總共有60多個建筑,30多種植物。在飛騰的浪花、吉祥的海豚伴隨下,船從南海進入珠江,來到了廣州城,遠古的嶺南水鄉(xiāng)、近代的海珠橋、中山紀念堂、五羊雕塑、六榕塔,以及現(xiàn)代建筑群簇擁著的中信廣場一一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依著月牙形主軸而上則點綴著17個白云山的標志性景點。在白云山頂上一條巨龍騰空而出,營造出恢宏的氣勢。整個雕塑其實就是一幅秀美的風景畫。
“潔白晶瑩的‘南海神·廣州日報號’踏浪而來,從遠古嶺南水鄉(xiāng)的蕉林茅屋,到古樸典雅的五層樓、六榕塔,再到現(xiàn)代的中信大廈,云山珠水間的廣州城精巧地融合在近一米長的月牙形骨雕上……” 昨天,“南海神·廣州日報號”海上絲綢之路流動博物館接受了首件贈品《會城映月寶舶來》。
骨雕名字出自劉禹錫詩作
骨雕藝術家蘇忠陽告訴記者,半年前,哥德堡號要重返廣州的消息傳來后,他就萌生了為此做一個骨雕的想法。“哥德堡號重返廣州是文化盛宴,我們作為廣州從事民間工藝的藝人,能在這個盛宴上展示有著近2000年歷史的廣州傳統(tǒng)工藝,一方面可以弘揚作為非物質遺產(chǎn)的骨雕藝術,復興三雕一彩工藝,另一方面也是盡廣州文化大使的義務,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何謂 “會城映月寶舶來”?這個古色古香的名字可別有一番來歷。“會城”是廣州的別名,清初史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有“會城如大舶”一說,意思是說廣州的地形地貌,就像一艘巨大的海船,也寓意著廣州與海洋文明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映月寶舶來”則源于唐代詩人劉禹錫詩作《南海馬大夫遠示著述,兼酬拙詩……》,詩中“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描繪了在唐代時號稱“東方第一大港” 的廣州南海神廟前港口的繁榮景象。
把“日”改成“月”,既描繪了廣州港作為不夜天的繁忙景象,也是“粵”的諧音,象征“會城”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輝映著南粵大地。“寶舶來”不僅是財運,也寓意“保障”,希望這件吉祥物能夠為廣州日報社、“南海神·廣州日報號”以及廣州、整個嶺南地區(qū)的繁榮昌盛保駕護航。
船含有順風順水意蘊
《會城映月寶舶來》價值30余萬元,凝聚了17個骨雕技師、200多個日日夜夜的心血。蘇忠陽介紹,雕塑采用了平雕、立雕、浮雕和鏤空雕等廣式牙雕的特有技法,牙雕作品上的花蟲鳥魚都是由不同師傅負責雕刻的,然后再組合起來。蘇忠陽說:“牙雕上的船就是‘南海神·廣州日報號’,船有順風順水的意蘊,海豚喻指海上水手。龍代表中國,江面上是江南小鎮(zhèn)的縮影,前邊還有清代的十三行。”
《會城映月寶舶來》的雕刻材料用的是牛骨。據(jù)悉,從1992年禁止象牙貿易以來,廣式牙雕正在探索一條用牛骨替代象牙的道路,牛骨經(jīng)過蒸、煮、去滓、漂白等七道工序,才能達到光潔晶瑩的材質要求。
蘇忠陽說,當年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中,牙雕也是來自東方的重要藝術品。廣州牙雕始于晉代,與許多民間工藝一樣,廣式牙雕也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牙雕藝人也從鼎盛時期的上萬人到目前不足百人,從而也顯得這件作品更為珍貴。
曾將大型骨雕贈全國政協(xié)
據(jù)了解,這不是蘇忠陽第一次捐贈骨雕藝術品。2005年,他花了六年時間、用3萬多件牛骨創(chuàng)作而成的大型作品《四海同心盼統(tǒng)一》,獲得了“金鳳凰杯”原創(chuàng)旅游品、工藝品設計大賽金獎和第三屆廣東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他將這件估值近1000萬元的作品贈送給了全國政協(xié)。如今,《四海同心盼統(tǒng)一》一直擺放在全國政協(xié)大樓的大廳里。“這件作品承載了我們民間藝人盼望祖國早日統(tǒng)一的心愿。”蘇忠陽告訴記者。
海上絲路流動
博物館接受捐贈
蘇忠陽的骨雕作品,將與從哥德堡號殘骸打撈上來的瓷片和茶葉等文物一起,成為“南海神·廣州日報號”海上絲綢之路流動博物館的藏品之一。
與現(xiàn)有的珠江夜游船不同的是,作為珠江上的流動博物館的“南海神·廣州日報號”將被打造成廣州市文化旅游的旗艦。目前,廣州博物館和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正對展廳進行設計布展,而“南海神·廣州日報號”也將面對全國征集展品。跟中西貿易有關、特別是中瑞貿易有關的物件,能展現(xiàn)當年十三行、黃埔古港景象的文物,總之,凡是與海上絲綢之路和廣州港通商貿易有關的物件,均可以作為藏品,在海上絲路流動博物館上進行展示。市民或者是單位,可以將物件捐贈給展館,也可以作短期的展示。
接受捐贈的單位和聯(lián)系人如下:
廣州日報法律室:鄭女士 020-81859681,020-81883088-3661;廣州市客輪公司廣舶游船有限公司:林小姐:020-84440546,020-88387893;黃埔區(qū)文化局:楊先生:020-82378435。(信息來源:廣州日報 撰文/記者蔣悅飛、邱敏、實習生鄭晴虹、攝影/記者王維宣、楊勤)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