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拍賣成交走低 冷中有熱亦可淘金
今年拍賣成交走低 冷中有熱亦可淘金
今年拍賣成交走低 冷中有熱亦可淘金
朱從余 新聞晨報 2006-06-05 10:42:24
縱觀已經舉行了拍賣的上海國拍、北京瀚海和廣東保利三家拍賣公司,不難發現,成交率普遍低于2006年初及2005年底,總成交額亦有明顯減少。
拍賣遇冷成交銳減
上海國拍2006年春拍的中國書畫第一專場的成交率為59%,較去年秋季79%的成交率下降了20%,總成交額亦減少了近900萬元;油畫,水彩畫專場的成交率為73%,較去年底亦下降了18%。北京瀚海今年的中國近現代書畫一專場的成交率為47%,成交額為986.81萬元,較去年秋拍1558.04萬元的成交額大為減少;古董珍玩今年的成交率為80%,成交額為464.84萬元,而去年秋拍的成交額卻高達1.6200億元。廣東保利今年中國當代書畫的成交率為55%,較去年底69%的成交率下降了14%,成交額減少了近一半;油畫,雕塑,水彩畫專場的成交率為68%,去年底為84%。
供求失衡股市抽資
三地拍賣公司的低成交率和低成交額,說明買方市場對于藝術品市場的預期看淡,賣家出手謹慎。造成如此局面,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供求之間的矛盾,即供大于求;二是拍品的質量問題,即優秀拍品資源的日益枯竭和贗品的滿目充斥;三是股市的牛市抽離了藝術品市場中的部分資金。沒有哪個市場是“只漲不跌”的,藝術品市場更是如此,全球藝術品市場至20世紀90年代初達到了高峰之后,經過了10多年的調整進入到21世紀才開始“回暖”。
調整是正常的,關鍵是買方市場、賣方市場和中介方如何尋找更好的市場導向。
冷中有熱亦可淘金
低迷中亦有高潮。隨著常玉的一幅油畫在香港以2812萬港元的天價拍出,一向不被人注意的“民國油畫”開始顯山露水。在5月28日香港佳士得首日春拍中,常玉上世紀40年代末創作的巨作《明黃瓷瓶中盛開的花朵》以2106.4萬港元成交,當日春拍中僅油畫部分就拍出了3億元,朱德群、常玉、廖繼春等海外華人油畫家連創天價。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顏文梁、常玉、陳澄波、張弦、關良、倪貽德、陳抱一、潘玉良、關紫蘭等許多民國時期的油畫家在當時都被排斥在正統和主流之外,現在人們開始重新認識這批畫家和畫作。
在尚待拍賣的拍賣公司中,上海泓盛追求頂級拍品,將推出的陳逸飛“海上舊夢”系列的代表作《玉堂春暖》,是內地所拍陳逸飛作品中尺幅最大者,縱169.5厘米,橫242.5厘米,這件作品表現出唯美浪漫之陳氏古典風貌,拍賣估價為600萬元至800萬元。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油畫、當代藝術的認知,香港佳士得喊價買中國油畫的多了一批藍眼睛的西方收藏家。相比去年主要是國內買家支撐的市場結構,這次西方買家的大舉進入讓內地拍賣行、收藏界人士感到驚喜。畢竟,新興的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上還處于較低價位,海外資本的介入將會帶動這一市場的發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