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行草泣鬼神
青藤行草泣鬼神
青藤行草泣鬼神
步入明朝的書畫,可說是仍以工麗秀逸的藝術風格為主流。“青藤白陽”那獨標一格的大寫意筆出現,給明代文人書畫的定位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同時,又給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正統畫派”以強烈的沖擊。徐渭(青藤)可謂功不可沒,也最具代表性。
此幅行草《詠墨詞》軸,頗有感觸,試小析。該作紅本,高352厘米,寬102.6厘米,可謂先生的扛鼎之作(原作今藏蘇州博物館)。
該幅洋洋巨制的行草書,給人撲面而來的是止不住的山川瀑布;滿而不亂的大氣章法,乃集其胸中的浩翰筆墨,讓人心醉而向往。先生看似如“天書”淋漓般的狂放之筆,乃是其臻達草法的最高境界。其淵厚的文字修養,內涵深邃的線條筆墨,使其在駕馭自然之法上,顯得更加游刃有余。有的人認為他的書法是十足的“野狐禪”,破壞了“正流”書法的清規戒律,有違古人法度規矩。而殊不知這種神完氣足,磅礴大氣的神來之筆,可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精偉奇作。
從書法內質的審美角度看,徐氏筆墨絕對是道脈正傳的雅流之體。其對“魏晉六朝、唐宋元明”諸賢的翰墨筆法,可說是爛熟于胸。只不過,他的獨特個性,使其不與人同,這就是徐渭。故有詩贊其書曰:“字林之俠客,八法之散圣”。是對其獨特人品,書品的肯定。
徐氏由于不與人同的個性,以致于其性格近乎“怪異”。他不喜歡自己的思想行為受人約束,認為“一個有個性的藝術家,一旦精神上受人牽制,那他的思想及才藝就是死亡。”
由于人們認識論的淺薄,徐氏當時的書畫并不被一些人所看重,故存世甚稀。今天我們能有幸欣賞到徐青藤這樣一幅曠世杰作,應該說是眼福不淺的。(信息來源:中國商報 姚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