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宋新江和他的山水畫
感覺宋新江和他的山水畫
感覺宋新江和他的山水畫
搞書畫報道以來,一直以觀到宋新江老師的畫作而感到欣慰,因為,這是一種真正地能反映畫家思想情調,并很能引起觀者共鳴的作品。而有幸和宋老師到皖南去寫生,去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這種感覺更強烈了!近40年繪畫生涯歷經的磨難、進而由此帶來作品的表現出來強烈的思想感情,繪畫風格情調的深沉,傳統功力的扎實,筆墨形態的多變,從而使新江老師在國內山水畫諸家中獨樹一幟!
中國傳統山水是用自然的山水來抒發畫家的心,畫家的情。作為近40年畫齡的江蘇省國畫院專業畫家新江老師,人生坎坷也幾乎一直伴隨著他。因此,展示自己的苦悶、不遇和錚錚傲骨,是我們在細讀、品味他的山水作品能深深感覺到的。像代表作《孤舟殘月》:遠處層層黑云壓天,一抹黑云半遮月;近處一葉孤舟傍依滿是林樹的岸邊。整個畫面調子深沉壓抑,黑云壓城,但一葉孤舟既暗喻著畫家的孤境,但也恰如其分地展示了畫家獨釣寒江的傲骨。讀來不僅讓觀者感覺到畫家的命運坎坷抗爭,也能引起同境者的共鳴!新江老師坦誠告訴筆者,不為畫而畫,機械地畫山水,表現自己的感受,用心和情感去寫黑白世界,加上扎實的水墨筆法才能使畫面靈動起來,才能感染觀眾,并調動觀眾讀者的充分想象力,以突出中國畫特有的意境韻味。
如果說,僅僅是通過觀畫來了解畫家的一生情感還不夠,與新江老師的零距離,更能讓筆者實際感受體察了畫家的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和喜怒哀樂!前不久,宋老師到皖南寫生,置身水霧茫茫的桃花潭,與友結伴舟渡,在亭樓上與友把盞對飲臨風,指點江山人間。山路夜行,人煙罕至,友人很怕,但新江總是探路在前,并不斷安慰朋友,弟兄友誼情深似潭水啊,這完全能和李白汪倫兄弟之情媲美!這也就深深體味到新江老師是個重情意的人啊!所以他的《何日君再來》的筆墨用心良苦:大塊筆墨潑墨渲染深山,寥寥幾筆白描勾勒人物、小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躍然紙上。新江老師總是多次遠離都市喧囂,深入山野村落,融入古樸民風,使他的畫面脫離了世俗氣,而融入了一種清新和大氣!而他每年多次深入國內的崇山峻嶺川河,歷險寫生交友,性格豪爽,這為他的藝術發展作品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江老師涉獵山水,總是在每幅畫的造型構圖、筆墨形態上有獨到之處,藝術語言風格不僅和別人不一樣,自己作品的每幅相互對比也不一樣。他除了師學董欣賓、羅國瑋名家外,也是在兼收他們成就基礎上,不斷磨練追求創新自己的筆墨語言。新江畫山水,不求工細嚴整,但減筆白描既恰到好處,又意趣橫生。堪稱這類山水畫代表的是《漁家》。遠景畫海浪洶涌,倒影雄山近影船只,眼望滄海。船只上的人物輪廓,一筆帶過,筆簡至此,卻不生空無之感,筆雖未到,但意很充實,仿佛那些空白此時此刻最能表達漁家的神行。而反讀古今一些經典名家山水作品,作為畫面中心的人物,大都精雕細作,筆墨繁多,還謂之工寫結合。相行之下,筆不到而意到的《漁家》反而留給讀者以更充分的想象空間!以潑積畫法畫山水,自宋至今,用者不少。而宋新江素諳墨分五色之道,畫山水有繼承,也有創新。繼承者多用傳統技法,但求立意深邃,筆力足勁。如代表作《大江東去》,一反傳統南派畫法的山間濃郁青翠景象,將筆法聚焦在蒲公英上,枯黃殘淡,立意深刻。而《水鄉》、《草亭扶欄》畫面的中前景的小積墨筆法技法細膩,又充分展示了畫家的深厚的筆墨功力。而“剪影”式畫法,更能反映宋新江創新實踐的初獲成功!如《水鄉》,作者畫剪影式水面卻非點景,盡管所占的篇幅不大,仍然是畫面的主題。其作品色墨相映,把樹木、山石巧妙地融為一體,以背景的山村、炊煙、飛鳥等襯托著主體水與渡船的動態,切題于《水鄉》的自然景觀,引人入勝。(信息來源:今日商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