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照人的蔚縣剪紙
光彩照人的蔚縣剪紙
光彩照人的蔚縣剪紙
時間:2006-05-30 11:12:00 來源:
市場
>光彩照人的蔚縣剪紙
 |
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千百年來流行全國,名揚海外。它是一種時令藝術,一到逢年過節,喜慶吉日,農村到處都是,可以說是“鋪天蓋地”,家家戶戶的門楣上、炕圍上、頂棚上、窗戶上、衣柜上、糧囤上、碗櫥上、禮食上、農具上,連牲口廄里也不忘,戶戶村村都被裝點得紅紅火火,漂漂亮亮。剪紙都是大娘、大嫂、大妹子們的巧手之作。即使集上賣的是“泥腿子”的作品,也很受歡迎,是人民群眾自剪、自貼、自樂的藝術,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諸如:吉祥福祉的“連年有余”、(蓮花和大魚),喜鵲登上梅梢的“喜上眉梢”;象征婚姻美滿的“龍鳳呈祥”、“福祿鴛鴦”;祝壽的“耄耋富貴”(貓、蝶、牡丹)、“福壽雙全”(蝠、桃、銅錢);祈望子孫綿延的“石榴多子”、“松鼠葡萄”;企望致富的“財豬拱門”、“聚寶盆”、“搖錢樹”……還有熱愛鄉土,贊美生產勞動的:“男耕女織”、“放牛牧羊”、“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花鳥蟲魚”以及美麗神話、戲曲英雄等等。各地剪紙題材大致相同,可是各有特色,風格各異。早在1949年郭沫若先生在徐蔚南編撰的《剪畫選勝》一書卷首題詩:“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茅盾先生題詞也說:“南北民間藝術各有千秋。”
“北國窗花”常見于我國西北、華北。早年玻璃尚未普遍使用時,北方民居的窗戶,大都是用橫豎木條制成多格的窗架,然后在窗架上糊以韌性較強半透明的土紙采光御風。貼在窗上小方格里的剪紙,就叫“窗花”。說到窗花,河北蔚縣的窗花很有特色。窗花是剪紙的一種樣式,通常也是用紅紙剪的大紅色,而蔚縣是用很薄的連史紙成疊后,然后用白酒和中藥調品色,一色一色點染的,色彩絢麗。這種特制的色彩只往下滲,因而一次能染數十張,這是蔚縣剪紙藝人史無前例的大創造。傳說蔚縣剪紙在百余年前受楊柳青和武強水印木版年畫的影響,開始制成四五色的“草窗花”,受到群眾歡迎,漸漸流傳開去,銷售到張家口、保定、包頭、太原、北京、天津等地,后來東北、河南等地也來訂貨,蔚縣制作剪紙的人家也就越來越多。秋收后,農家利用農閑忙著刻剪紙,縣里南張莊等制作較好的莊戶,“年年做不夠定貨的”。經藝人們的長期實踐,蔚縣剪紙藝術性不斷提高,技術日益精熟,形成了蔚縣點染剪紙突出的獨有風格,從中也產生了杰出的代表人物王老賞。
王老賞(1890-1951)是蔚縣南張莊人,是位地道的農民。他自幼生長在剪紙村里,耳濡目染,七八歲學點色,十二三歲摹仿刻制,二十來歲就做得很好了。他只上過幾天私塾,沒有什么文化,全靠自學,能看《三國》、《水滸》、《封神演義》等“閑書”,還能寫一手毛筆字。他好看戲,周圍三里五村,只要有戲班演戲,十里八里就會趕去看戲。他看戲看得很細,演員的臉譜、穿戴、佩飾、紋樣、色彩、動作、表情以及道具一一記在心間。平時勞動之余,常常在家獨自默想,考慮書里、戲里的故事和人物,怎樣用于剪紙及年畫、繡像的長處怎樣吸收;他還親自上集市賣自己的作品,聽取群眾的反映以改進自己的作品。他非常重視刀工和調色,他有經自己加工的各樣刻刀百余種,有的細如衣針,他說只要看刻刀就可知道作者“大概的水平了”。他又說:“刻得好點色不好,也就糟了。”因而他家配色,都是他親自下手的。
王老賞是多面手,各種題材都能刻,最擅長的是戲曲題材。戲曲窗花有它的特殊性,一個窗格里適合放一個人物,沒有背景,沒有場面,一般四個窗格組成一出戲,這就需要作者抓住每一人物最典型的特征、神情和姿態,既獨立又要故事連貫,互有照應。王老賞是個中能手,他刻的人物,神態逼真,生動鮮活。例如:《斬黃袍》中趙匡胤登上帝位后,“醉”斬功臣鄭子明,鄭妻陶三春興兵討趙,趙無奈親上城樓拋黃袍讓陶斬黃袍“為夫報仇”后。陶含恨退兵。剪紙著重刻畫了趙匡胤似醉非醉的驚惶失態。《水漫金山寺》小青的怒不可遏,《斷橋》白素貞對丈夫許仙的又恨又愛,兩者神態迥異而深刻。佳作之多,不勝枚舉。王老賞一生從藝近50年,對200多出戲,800多個人物進行了再創造。由于他創作態度嚴肅認真,作品艷而不俗、精妙無比,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藝人們奉之為一代宗師,也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贊賞。郭沫若譽之為“永不朽”,茅盾贊其“自有千秋”,老一輩詩人艾青見而“愛如拱璧”,著名篆刻書畫家錢君匋見了“不忍釋手”。中央工藝美院老院長陳叔亮認為“值得向美術界推薦”。……王老賞的作品確是一個雅俗共賞,眾口皆碑的典范。
上世紀80年代,中央美院原民間美術系主任楊先讓和專家們一行7人,曾到蔚縣趕集,他對剪紙集市贊嘆不已。他說:“名不虛傳的剪紙之鄉,清晨一輛輛自行車都載著一個貼滿窗花的木架子,排成了長陣,陽光下更顯得燦爛輝煌,再加上長龍似的賣窗花地攤,那氣勢,是全世界找不到二處,我深深感到了場景的壯觀。染色刻紙把縣城渲染得太美太美,美哉蔚縣……我們全都陶醉在民間美術的海洋中……”筆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也曾到蔚縣趕過集,親眼所見,親身感受,舉雙手同意先讓教授的贊美。我到的那一天,正趕上蔚縣前夜下過大雪,房上、樹上、街上到處積雪,一片銀色世界,在滿眼白玉似的白雪襯托下,那“百花盛開”的窗花,更像在寒風里怒放的迎春花,已迎得滿園春色提前到來,這是一幅世上無雙,“天人合一”的人間美景,使我畢生難忘。
(作者為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委員會副主任)(信息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寸松)
王老賞作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