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連城的清代極品玻璃器皿
價值連城的清代極品玻璃器皿
價值連城的清代極品玻璃器皿
時間:2006-05-30 14:38:00 來源:
市場
>價值連城的清代極品玻璃器皿
清代玻璃器除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外,已知的民間玻璃產地還有山東博山、廣州、北京和蘇州等地。博山在光緒年間每年向外地輸出玻璃品7千余擔,產品有青□、佩玉、屏風、棋子、念珠、魚瓶、簪珥、葫蘆、硯滴、佛眼等幾十種。有些玻璃珠飾曾出口到東南亞各國,有些珠子還被轉銷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歡迎。
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立,清亡(1911)時止,在長達兩百多年中制造了大量玻璃器。西方傳教士汪執中、紀文等人都曾參與并指導內廷的玻璃生產。康熙時的玻璃器渾樸簡古,已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和套色玻璃,今故宮博物院藏有1件帶“康熙御制”刻款的玻璃水丞。乾隆時的玻璃器型華麗,花紋精美,是清代玻璃生產的極盛時代。當時已能生產金星玻璃、纏絲玻璃和三、四種顏色的套色玻璃。裝飾技法多采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琺瑯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軒”鼻煙壺、纏絲玻璃瓶等。嘉慶以后,清宮玻璃走向下坡路,器物顏色混濁,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識潦草。由于清宮玻璃器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工藝精美,所以深受各國人民的贊賞。歐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清代宮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時期的作品。
清代宮廷對玻璃器的偏愛,也促進了西方玻璃器的進口,意大利、比利時、捷克等國都曾送給清宮大批玻璃制品,現多保存在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本次收入的全部是清末年約1900年左右的制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