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葫蘆燙畫新境界
追求葫蘆燙畫新境界
追求葫蘆燙畫新境界
時間:2006-05-30 14:45:00 來源:
市場
>追求葫蘆燙畫新境界
 |
門上葫蘆形狀的裝飾,放在柜子上的大個葫蘆形紙燈籠……一走進北京百工坊里的葫蘆坊,你就可以感受到這里質樸卻滿含現代氣息的葫蘆文化。這里的坊主季順師傅,端坐于眾多的葫蘆中間,僅用兩把烙鐵便將藝術呈現于葫蘆之上——
●從小畫工筆,入門4年便一鳴驚人
葫蘆諧音“護祿”、“福祿”,加之其本身形態各異、造型優美,因此,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在葫蘆上燙畫,又稱烙畫、火繪、火筆和燙花。燙畫是以烙痕代替筆墨,在葫蘆的表面作書畫。這項最早出現于清朝年間的絕技,將花鳥魚蟲、水墨工筆,在小小的葫蘆上面一一體現。而作為葫蘆燙畫藝術家,不但要對繪畫藝術有相當的了解,對于葫蘆本身的特質以及烙鐵的運用也要了如指掌,才能創作出具有高超水平的葫蘆作品。
說起來也奇,葫蘆坊的坊主季順從2002年才開始接觸葫蘆的燙畫藝術,但很快就在燙葫蘆藝術圈里一鳴驚人,并創造出了自己的葫蘆風格。由于從小練習畫畫,季順的工筆畫水平十分高超。抱著對藝術的一種追求,季順勇于嘗試的精神讓他最終與葫蘆結緣。
“我最初也就是想試試看,因為覺得挺有意思的。”季順將一個葫蘆轉了個圈,將最早的作品展現出來。“我妻子的工筆畫比我要好,那個時候對于燙葫蘆,我們倆的癮頭都很大,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正式開始了燙葫蘆生涯。”季順一邊說一邊揉著自己手里的“手捻”葫蘆。
●根雕、造型藝術和現代派技法全用上了
季順燙的葫蘆有名,有的作品比他自己的名氣還大。“這是我的招財鼠,比我名氣大,好多葫蘆友經常到我這兒來專門看它,還有坐飛機來看的呢。”季順摩挲著自己燙的葫蘆,有如母親對孩子一般的疼惜。
“我燙的葫蘆之所以好,就是因為我利用了它們的造型。”季順指著“招財鼠”長長的尾巴說,“一般人看到這個,第一眼想到的就是天鵝,可是這天鵝的頭太小,如果做成天鵝就是個廢品。我轉念一想,做成一個老鼠多好啊,在前面我又加了兩個爪子,這不就更生動了?”
季順將根雕藝術和造型藝術融入燙葫蘆的過程中。不但如此,和普通的燙葫蘆人不同的是,他并沒有將工筆作為葫蘆燙畫的主要表現方式,更多的是將現代派的技法融入了葫蘆燙畫中,使作品顯得更為貼近生活。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女人是老虎》這首歌?”季順每次談到自己的作品都會提到他的得意之作《女人是老虎》。這個作品利用葫蘆圓圓的下半部分,將它作為小和尚的頭,中間的葫蘆的腰部作為女人的嘴,上半部分畫出個女人頭,葫蘆的頸部被巧妙地做成女人的頭發,整個造型就是女人在親小和尚的臉。季順自信滿滿地說,“這個創意絕對是頂尖的,沒人想得到葫蘆燙畫還能這樣做。”
●一年盤成的“手捻”葫蘆更招人喜愛
手攥“手捻”,端坐葫蘆坊,季順的生活頗有些神仙老道的味道。雖說這葫蘆坊只有十幾平方米大小,卻是個充滿吸引力的地方。幾乎每個路過的人都要進來瞧上幾眼,或是默默觀看,或是和季順講講葫蘆。
“這里每天來的人不多,但我的坊總是能保證盈利,買東西的都是愛葫蘆的人。”季順曾經做過一個狗造型的葫蘆,當時他不忍心賣掉,所以開價400元,誰知道來人二話不說就給買走了,季順只得再找葫蘆重做。
除了燙畫葫蘆,季順把玩的“手捻”葫蘆也為他招來朋友。手捻葫蘆一般都是10厘米大小的天然葫蘆,在手中反復把玩,吸取人手上的汗液、油脂,逐漸將葫蘆表面變得有如石頭般質感,一般“盤”出一個葫蘆需要一年的時間。
“前幾天,來了個大學教授的參觀團,看我的‘手捻’,非要買,我絕對不賣了。賣了好幾個‘手捻’了,什么時候我才能‘盤’出來一個啊。”季順拿著自己的“手捻”念叨著。“有時候偶然遇上葫蘆友,他們看我手里拿著燙過的‘手捻’,都覺得很好看,因為燙過的‘手捻’盤過后有雕刻的感覺。”季順語氣里充滿自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