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兒童畫成國賓禮品
睢寧兒童畫成國賓禮品
睢寧兒童畫成國賓禮品
時間:2006-05-29 12:02:00 來源:
市場
>睢寧兒童畫成國賓禮品
|
| 今年4月,外交部長李肇星贈送給澳大利亞外長的睢寧兒童畫金獎作品《龍門石窟》(張忠實畫 9歲) |
|
睢寧,在中國地圖上只是2800多個小圓圈(縣及縣級行政區域)中的一個。但是,她卻孕育了一朵藝術的奇葩,這就是睢寧兒童畫。從1956年萌芽時算起,睢寧兒童畫已有15000余幅作品送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獲國際各類獎項1300多個,包括外務大臣獎和特別金獎在內獲金牌223枚。1996年底,國家文化部命名睢寧縣為“兒童畫之鄉”,這是全國唯一的一個“兒童畫之鄉”。今年,國家領導人出訪時,又將睢寧兒童畫作為禮品,多次贈送外國友人和有關國際組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文明。歷史上相對貧瘠、現在仍不富裕的這片土地,何以能孕育出這樣享譽世界、榮為國禮的藝術品呢?帶著這樣的疑惑,記者來到睢寧,進行了一番探訪。
(一)
走進睢寧,下榻國際酒店時,門前廣場上的一尊雕塑,首先吸引了我們的視線。這是當地上世紀70年代出土的東漢時期的一件青銅器“銅牛燈”的仿制品。此燈原件現存南京博物院,為國家一級文物。它高26.5厘米、長21厘米,由牛身、燈體、燈蓋三部分組合而成。牛的軀體渾圓結實,強壯有力,俯首,聳角,翹尾,雖然雙目圓睜,但是神態憨厚可愛。燈由燈座、燈盤、燈罩組成,燈盤與燈罩均可任意轉動方向,以調節明暗亮度和照射方向。燈罩頂部為穹窿形蓋,內有圓管狀煙道連接著牛頭上的雙角,牛角內空,牛身盛水。點燈時,煙通過牛角入水,進行水解除煙。整座燈的造型新穎,意趣盎然,蘊涵著精湛的鑄造工藝及超前的環保意識。
了不起的創造,了不起的藝術。在睢寧,從漢墓、漢畫像石,到漢代歷史典故,的確讓人感到濃重的漢文化氛圍。古時睢寧以下邳地域為主。楚漢相爭時,雙方英才人物皆曾在睢寧相會或留跡。被稱為“人杰”的張良,隱居、發跡之地皆在睢寧。漢高祖后來封張良于齊,張良不受,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臣愿封留足矣?!薄澳朔鈴埩紴榱艉??!睋妒酚洝纷?,留城在徐州沛縣東南,與睢寧鄰近。《史記》中的“圯橋三進泥中履”的故事,千古傳唱,婦孺皆知。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今天睢寧的古邳鎮。當年,滅秦志士黃石公三次約張良圯橋相見,后授張良《太公兵法》,張良研讀后,幫劉邦成就大業。
在厚重的歷史土壤下,是睢寧悠久的文化和多彩的民間藝術。提起睢寧出土的漢畫像石《牛耕圖》,當地無人不曉?!杜8麍D》以其獨特的繪畫藝術和精湛的雕刻技巧,與蘇州的園林、南京的明陵并稱“江蘇三寶”,成為中國古代藝術寶庫的瑰寶。歐美出版的《中國藝術史》,封面用的就是《牛耕圖》。幾乎所有的中國藝術史著作中都選了這幅《牛耕圖》。收藏它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也曾用《牛耕圖》做門票圖案。《牛耕圖》為今人描繪了一幅漢時優美的田園風俗畫。作為漢畫像石的代表作,它構圖飽滿,層次分明,雕刻精湛,紋飾華美,其風格古拙凝重,裝飾效果突出。到了近代,睢寧人獨創的“蝴蝶畫”,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奪得金質大獎。
一位研究睢寧兒童畫的學者說,“但觀每一幅,幅幅充天塞地。這難道不是睢寧漢畫像石的風格!而這正是此方百姓胸襟博大與充實心態在兒童繪畫藝術中的再現?!?
(二)
由于自然環境的因素,睢寧一度的確是一塊非常貧瘠的黃土地。
睢寧境內黃河故道總長69.5公里,黃河故道帶給睢寧大量鹽堿地。上世紀50年代開始,睢寧開始了浩大的治黃改堿工程。據在基層工作30多年的張甫文介紹,睢寧縣西北部的姚集鎮就在黃河故道兩側,有“睢寧北大荒”之稱。當地曾有一首民謠這樣形容治黃改堿之初的情景:春天到,秋日末,飛沙彌漫蓋青稞,路上行人難睜眼,一步一個沙灰窩。經過半個世紀的改造,這里成了一片綠色的糧倉。睢寧全縣現在則是河渠成網,林果成片,不僅治沙、治堿、治黃大獲成功,而且成為被國家權威部門認可的“意楊(意大利楊樹)之鄉”、“三水梨之鄉”、“白山羊之鄉”。
睢寧人戰天斗地、善于改造自然的舉動和業績,在激發著孩子們的創作熱情的同時,也給小作者們提供了許多美麗的繪畫題材。國際金獎作品《俺叫沙灘變果園》、《果林深處是我家》等,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過去經濟欠發達、相對閉塞的環境,也激發了兒童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對美好家園的向往。剛剛出版的《中國睢寧兒童畫》一書,收入百幅金獎作品。記者翻閱發現,描寫睢寧家鄉美景、果樹動物、勞作收獲等的作品達91幅。
上世紀70年代在睢寧出土的漢畫像石圖案
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相適應,睢寧境內群眾各式各樣的自娛自樂的文化娛樂活動,尤其活躍并形成鮮明特色。做了40多年群眾文化工作的錢雪潮老人說,2004年被確定為江蘇省民族民間文化省級首批試點保護工程項目的“睢寧落子舞”就是其中之一。1956年,“睢寧落子舞”的5人落子節目在南京演出,獲得省級優秀節目,并于1957年代表江蘇省到首都北京演出,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贊揚和親切接見。此后,睢寧落子舞又發展成9人參演,其表演程式和內容,也有文、武之分。每逢春節、農閑時,落子舞走街串巷,并到村中田頭巡演。一聽到咚咚鏘的鑼鼓聲,一聲“看會去”,男女老少往往傾巢而出,且百看不厭。落子舞以及其他的小戲、雜耍等,其表演者扭捏夸張的動作和幽默風趣的說白,往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畫童們的構圖和筆法。
睢寧實驗小學高級美術教師金路認為,睢寧兒童畫之所以能聞名世界,最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抓住了地域特色,二是畫里有民族的東西,三是畫里有農村孩子的質樸。
從下邳國到睢寧縣,源遠流長四千年??v觀睢寧文化發展的歷史畫卷,其中久負盛名、頗具影響、令人嘆為觀止的竟然是同一個文化品種,那就是繪畫。繪畫是睢寧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支動脈。睢寧兒童畫也正是汲取了睢寧四千多年豐厚的文化滋養,才能在短短的幾十年間迅速而茁壯地成長起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