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清幽縹緲空靈
朦朧清幽縹緲空靈
朦朧清幽縹緲空靈
在中國美術史上,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開創的“米點山水”畫風和技法,劃時代地確立了文人畫的審美視角和情感意境,從此文人畫長盛數百年,迄今遺韻猶存。
米友仁(1086年至1165年),字元暉,是米芾之長子。官至工部侍郎,敷文閣學士,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稱,蓋子承父業,更以云山墨戲發展了“米點山水”,成為文人山水墨重要派別。米芾的繪畫作品今天難覓其真跡,而米友仁的傳世山水畫則較多,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其《瀟湘奇觀圖》等畫卷。
《瀟湘奇觀圖》,紙本,縱19.7厘米,橫286厘米,此圖完全運用水墨畫出,不施任何色彩。畫中峰巒連綿起伏,煙靄云霧出沒于山坳間,層層的林木被籠罩在云靄之中,平坦浩渺的水面,蒸騰著霧氣,山林間的村落房舍,繚繞著炊煙,一切是那樣真實、生動,表現了江南洞庭湖一帶山川平遠,朦朧清幽、縹緲空靈的景色。
《瀟湘奇觀圖》整個畫面中沒有明確的線條和筆觸,墨與水相融,渾然一體,即以筆飽蘸水墨橫落紙面,利用墨與水的相互滲透作用形成的模糊效果,以表現煙云彌漫、雨霧氵蒙氵蒙沉的江南山水。“米點山水”畫風完全改變了自唐以來青綠山水以勾皴來表現樹、石和山峰的畫法。這一畫法在當時是具有創新意義的,它不但使中國畫的筆墨有了新的突破,豐富了中國山水畫的形式和表現力,而且也在審美方面擴大了對自然山水的審美范圍。
米友仁在畫后題稱,他熟悉瀟湘奇觀,而且發現在“晨晴晦雨間”山水奇觀最富變化,“世人鮮復知此。”因此每當他登臨佳境,總會將山水真趣畫成悅目的長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