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宮署遺址探密 結構獨得改寫建筑史
南越國宮署遺址探密 結構獨得改寫建筑史
南越國宮署遺址探密 結構獨得改寫建筑史
①南越國宮署遺址
自1995年發現南越王宮大型石水池以來,南越國宮署遺址挖掘和考古至今已歷時10年。市文化局局長陶誠昨日介紹,遺址挖掘考古工作歷時10年,一直堅持“邊挖掘、邊研究、邊開放”的原則,已經投入6億元巨資,在全國絕無僅有。他透露,南越國遺址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已報送了有關材料。位于廣州市中山四路316號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將在6月10日重新向社會開放,市民到此可以看到些什么“新意思”呢?本報記者昨日提前探營,發現曲流石渠和新出土的木簡滲井都將向市民開放,好看的“寶貝”還真不少。本次開放的內容可分為遺址考古現場和“南越王宮御苑”陳列兩部分。參觀的主要內容包括:1.3萬多平方米的曲流石渠及此范圍內的歷代遺跡;出土“嶺南第一簡”的南越滲水井:南越宮殿和廊道;南漢宮殿遺跡;其他時代的建筑遺跡。市民基本可看到遺址的精華部分。
御苑中有多個宮殿
——南越國宮署遺址改寫了中國建筑史,木簡證明當時廣州地區盛產大棗,鼠害較重,越人愛用雞占卜。
南越國宮署遺址包括御苑、宮殿、廊道與排水設施、井、木簡等亮點。御苑有石構水池(出土的木簡將其稱為“番池”)和曲流石組成。番池中散落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大型印花磚、瓦件及鐵門樞等建筑構件,還發現疊石柱等遺物。曲流石渠北端與番池連接,石池之水通過木暗槽引入曲流石渠,石渠已清理出200米長。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意義重大:一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代表東方園林風格的王宮園林實例;二是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可與古羅馬建筑相聯系的石質建筑構件,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見證。專家們認為改寫了中國建筑史。南越王宮的排水設施規模龐大,形式有明渠、暗渠、地漏和沙井箱,為目前秦漢考古發現所見最完善的城市排水設施。
宮殿目前僅清理出1號宮殿和2號宮殿的一部分,出土的提筒殘蓋片有“華音宮”三字的戳印。據介紹,御苑中至少有長樂宮、未央宮、華音宮等4個宮殿。
出土的一百余枚南越木簡,內容經初步考察為南越王宮的紀實文書,如宮室管理、職官、地理、法律、風俗等等,從多方面反映出南越國的多種制度,可說是“嶺南第一簡”。這批木簡或是當時廢棄后沖入井內積聚形成的,直接印證了發現的南越國宮殿與宮苑遺跡,還有明確的紀年,彰顯出南越國遺址的歷史真實性和對該遺跡定性定位的正確,也為南越國史提供了重要補充。木簡中有好幾處栽培和管理棗的記載,說明兩千年前的廣州地區盛產大棗,但是現在廣州棗樹已經幾乎絕跡。
發現我國年代最早冬瓜籽
——滲井出土的植物也很可觀,山雞椒、紫蘇、冬瓜、甜瓜古已有之。
在已發掘范圍內共發現南越國井5口,記者看到,有的井現在仍有干凈的井水滲出。其中一口井現存深14.3米,是中國秦漢考古發現最深的。御苑附近出土木簡的滲水井里,專家從其沉積土中浮選出了不少珍貴的動植物遺存。光植物就有觀賞和食用兩大類,還有材用類(楝樹)、芳香類(山雞椒)、藥用類(紫蘇),其中冬瓜籽是我國現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實例,幾萬粒甜瓜籽是廣東地區首次發現的古代甜瓜遺存。滲井的淤泥中還有不少植物葉片,主要是木蘭科和榕樹這兩種至今為嶺南園林所廣為采用的園林植物。(信息來源:廣州日報 記者舒涓、通訊員韓維龍、陳茹、溫朝暉、周馨/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