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底下的財富
地板底下的財富
地板底下的財富
早就聽母親講過,祖母解放前是位大戶人家的女兒,但十分儉樸。在母親8歲那年(解放初期),祖母送給母親一本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出版的32開本規格連環畫《地板底下》。內容是:從前有個叫儉兒的,爸爸是木匠,很勤勞。家里有媽媽、弟弟和妹妹,全靠爸爸做工過活。爸爸很愛儉兒,每天給他10個銅元,讓他買點心吃。過了幾年,爸爸忽然生起病來,媽媽很著急,想拿錢去請醫生,她開了箱子一個錢也沒有。儉兒見狀說:“我有,我有。”于是拿了爸爸的斧頭,把地板撬開,拿出了許多錢來。媽媽不解地問:“你的錢是哪里來的?”儉兒說:“這都是爸爸給我的點心錢,我天天丟在地板縫里,慢慢積起來的。”
當年母親受連環畫故事的啟發,也給自己設計了個“地板”,當三年自然災害到來時,母親“地板”里的錢使祖母一家渡過了難關。以后母親成了家,我們也變成了五口之家,跟連環畫故事表述的一樣,五口人全靠父親每月45元錢的工資維持生活,如果不精打細算就極有可能到月底揭不開鍋。窮家難當,那時母親把父親領回的工資每月都雷打不動地丟一些到“地板”里,余下的才用來買米、油、鹽、柴之類的。后來家中遇到幾次急用錢的時候都沒有難住母親。
在我8歲上小學那年(正值“文革”時期),母親把收藏了20幾年的已經發了黃的連環畫——《地板底下》神秘地給我,并一再叮囑:只許在家看,不能帶到學校。她還多次利用晚上的時間把書的內容讀給我聽。于是我也萌生了把錢丟入地板的念頭。我把想法告訴了母親。一天,她給了我一個儲錢罐,從此,我把爸爸和媽媽給我的零花錢1分、2分、1角、2角地往里丟,滿了一個又換一個。直到我上完高中參軍時,母親才將它們打開,一數竟有336.8元,她把這些錢幫我存進了銀行。
從部隊回到地方參加工作后,我成了家,并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在她8歲上小學二年級那年,我把這本收藏保存得很完整的連環畫傳給了她,也不厭其煩地讀給她聽。她也給自己秘密地設計了個“地板”。在她小學快畢業時,學校組織品學兼優的學生去北京參加夏令營活動,每位參加者需交1300元的來回路費。女兒居然從自己營造的“地板”里拿出了錢。當我問起怎么會有這么多錢時,她回答:“都是從你和媽媽每天給我的零花錢以及每年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給的壓歲錢中積攢而來的。”現在女兒已上中學,最近她在學校舉辦的“現代人與節約型社會”為題的作文大賽中還獲得了一等獎呢!
真沒想到,一本小小的連環畫居然蘊藏著如此多的財富和力量,它不論是對過去的孩子還是今天的孩子,都給予了同樣多的恩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