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本位的思考
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本位的思考
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本位的思考
時間:2006-05-27 11:08:00 來源:
市場
>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本位的思考
 |
夜雨煙嵐晚不收
中國畫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推陳出新,推是推動,不是推倒,是繼承發(fā)展,是千百年來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經濟變革,全球一體化時期,不是削弱或用外來畫種改造中國畫,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光大傳統(tǒng)藝術,有傳有承,長古長新,要在繼承和發(fā)揚中立定精神,找到自己的重心。創(chuàng)新的對立面不是傳統(tǒng),是守舊。不能簡單地認為過去對今天而言是傳統(tǒng),今天對明天而言是傳統(tǒng),中國畫發(fā)展到今天是有淵源的。標新立異不是創(chuàng)新。
中國傳統(tǒng)繪畫,歷史悠久,遺跡繁富,燦爛輝煌,是巨大的人類文明。整個進程既靠深厚的文化給養(yǎng),又是時空文化的佐證。既靠深厚的文化積淀,又是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需要畫家純凈的心靈灌溉。古人講溫故而知新。溫故不是使之僵化、保守,而是更加發(fā)揚光大。溫故不是低級重復,故步自封,抱殘守缺,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藝術的向前發(fā)展總是伴隨著不斷向后一步的探本求源,中國畫畫家的人格精神塑造,融入了太多的人文精神內涵,需要廣博的學識和高深的修養(yǎng),需要琴、棋、書、畫、詩、詞、文兼所長。能寄情于畫,并從中獲得精神的快樂。
畫畫要給自己找一個好老師,一個人不同階段可有不同的老師,且可以伴隨一生,從師可以是某個人,某種書,某個自然。學畫一定要靜下心來,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急功近利,附庸風雅,把畫畫得粗淺,柔媚,空洞,膩俗,是誤入歧途,得不償失。潘天壽主張學藝學高不學低,如果入手不高,眼低了,歪了,很難糾正,再提高很困難。他在任浙江美院院長時,不讓學生臨自己的東西,強調臨摹必須在任伯年之上,這是真正具有遠見卓識的大畫家,大教育家,有大人格。
儒家思想以仁義為本,強調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作為承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國畫,自然承擔“成教化,助人倫”的責任。儒家看萬物都復歸到人格魅力,有了人格魅力,隨著色彩的視覺滿足與筆墨的意境深入,中國畫的形式語匯是可以獨立欣賞的。道家主張體悟宇宙之節(jié)律,強調萬物之悠然往來。保持人格獨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佛家通過“悟禪”以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儒家的注重入世,道家的主張出世,佛家的重視內悟,皆從人與自然角度強調兼容相生,有機合一,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
中國傳統(tǒng)繪畫,強調在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物我合一、物我兩忘,將自然之物注入人文精神。注重自然造境、意象、氣格、神韻的領悟,強調表現形式的寫意性與精神內涵的哲理性。畫面的或充實、或豐富、或空靈、或壯闊,是審美需要的具體化,而這些具體需要又恰恰構成中國畫畫家的最基本的繪畫要素。
畫畫并非只是用盡可能少的筆墨分割空白,并非只是簡單地把空間物體在平面上反映出來,而是一個民族約定俗成的對客觀物象的判定,是手、眼、心的調動,是仰觀天象、俯察萬物的一定時間與空間的創(chuàng)造。花鳥的情趣展現,山水的意境創(chuàng)造,人物的教化功用,皆是對客觀對象的民族的反復思考,是已被關注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虛靜是一種境界,是萬物生命力之所在,致虛極,守靜篤,參悟造化,騰生微茫幽遠令人象外生遠意的聯(lián)想。以靜虛之心,對物作美的觀照,以求得心與物的主客合一的自由境界,與萬物之靈悠然往來,是畫家具有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用自己的心靈、智能、學識、功力、修養(yǎng)構建起來的精神家園。
中國畫講究氣韻生動、虛實相生,講究空白的妙用。空間物象,虛處不夠實處找,實處不夠虛處找。黑白的處理可使畫面產生無窮的變化,是表現中國畫生命意識、空間意識、時間意識的舞臺。虛實相生才有氣韻,有氣韻才有宇宙生生不息的洪荒之感。虛實皆為心用,不設不施,依乎天理,順其自然,能假于物外,狀物是為了暢神。畫家只有探求到了自然界本質的美,體會到了自然界的生動氣韻,陶冶并浸蘊了自己的靈性,寄托了畫家精神之美的作品才具備永恒之美。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匠是表達內涵的必要手段,要不斷培養(yǎng)自己真實感知自然萬物的能動性,由感觀進入思維,不但畫所見,而且畫所知所想,在窮觀寂照中由審美的愉悅進入理性的思考。繪畫的較高境界是經意之極若不經意,至高、至美、至樂的境界在于主體世界的清澈空明,將形式的探索與生活的真實融為一體,貫以中國傳統(tǒng)美學陶鑄成新的筆墨語匯,靜故能深,柔故能合。
充實和空靈是藝術精神的兩元,孟子曰:充實之謂美。求實,實則精力彌滿,賦情獨深,返虛入渾,積健為雄。求空,萬物靜觀皆自得。精神的淡泊是藝術空靈的基本條件,于天地山川得其方圓流崎之形,于日月星辰得其經緯昭回之度。含道應物,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將生活的真實做藝術真實的空靈提煉。
中國畫的意匠淺談經營,要求畫家堅持自然美來豐富藝術美。董其昌云: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由此取之于物,張之于心,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真境界。能“尚形”者,能“尚意”,同時能“離形”者,能“得意”。王昌齡曰:詩格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后者張之于意,取之于心,至平、至淡、至無意,在搜盡奇峰,又脫盡塵俗中,獨存孤徊。
筆墨是中國畫最基本的語言存在方式,既能表現客觀物象,又能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古往今來,善用筆者善用墨。千百年來筆墨已不斷積累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形式,這種程序化了的東西,承載了中國畫獨特表現語言的技術手段。中國畫是手工勞動,是畫在宣紙上的東西,是軟筆,毫端藝術,是傾注了中國畫人文關注、自然關懷的文之情思,是來自生活,并師承授受,緣物寄情的情感語匯。黃賓虹說:天下至奇之山,須以至靈之筆寫之。少懂或不懂筆墨,使許多人不能深知中國畫堂奧而專事涂澤或不能擺脫寫生狀態(tài),自然亦不能深知凝結在筆墨之中的情思在遷想妙得之后跡化了的情感流露,是含道應物,澄懷昧象的結果。
墨韻之美在于墨的微妙變化,水墨隨筆的頓挫起伏在宣紙上產生一定的韻味,是筆致與情致的交融流露。在繪畫中一定要注意保有這一純真,用太過裝飾的漫長過程,取代了生活中的那一點之感動是劃不來的。繪畫講究情生境內,神游物外,書與畫融為一體,達到筆精墨妙,人書皆老的境界,完美的藝術作品其精神文明的高揚,激發(fā)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奇思巧構,必將跡與心合而美不勝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