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幾乎沒有像樣的畫廊!
浙江幾乎沒有像樣的畫廊!
浙江幾乎沒有像樣的畫廊!
“唉,別看浙江那么富,浙江的國畫那么強,但浙江真正像樣的畫廊幾乎沒有!”昨天,在2006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的展區現場轉了好幾個圈之后,一位來自南京的參觀者向本報記者感慨道。
在參加本屆沙龍的140余家藝術機構中,僅僅有5家來自浙江,這五家全部來自杭州的機構中,有三家藝術公司一家個人工作室和一家攝影機構。相比之下,上海的參展商有44家,江蘇也有9家。
“已經算好的了,上屆只有我們和三尚兩家呢?!憋L雅藝術機構的朱曉偉說。而從2家到5家、150%的增長中,實際上卻隱含著這樣的事實:浙江數以百計的畫廊,大都缺乏自己挖掘、培養并包裝藝術家的經驗和經營手段,更沒有到京、滬、深等地的大型藝術博覽會推廣的意識和宣傳思路。
如果按圈內最最基本的兩條定義——第一要有自己的簽約畫家,第二要常年有自己組織的畫展——來衡量的話,即便是在坐擁中國美術學院的杭州,也沒有幾家真正意義上的畫廊,更別說其他地區了。除了浙博、美院、部分畫院和幾家藝術館以外,真正由畫廊組織操辦的畫展屈指可數,而擁有自己的簽約畫家的畫廊,同樣是寥若辰星。
“杭州的畫廊,三尚還是很有影響力的?!鄙虾C佬g館執行館長李磊在談及杭城畫廊業的時候表示,但當記者要求他再說出另外幾家有影響力的杭州機構時,李磊卻卡殼了。即便是讓畫廊業內人士自己來數,恐怕也只有三尚、金彩、風雅等有限的幾家。
一位常常和杭州有業務往來的山東參展商透露,在杭州,大多是某個機構,平素有這方面的需求或來源,那么才會成立個畫廊。據他稱,在杭州,多數畫廊只是停留在最最簡單的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階段,這樣的機構,更準確的名字應該是“畫店”,而不是畫廊。而絕大多數“畫店”,很多年都沒有辦過一個像樣的畫展,更別說走出家門,到外地促銷了。
“為什么要來參展?結交朋友,了解行情,宣傳促銷……”三尚藝術機構的張健是近年來在天南海北跑得最勤的一位,三尚旗下的“油畫中國”系列展已經先后進入了中國藝術展館的最高殿堂——北京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雖然張健自己并沒有過多地解釋其中的原因,但誰都知道,三尚做的是油畫,而油畫真正的市場并不在杭州,這或許就是三尚頻頻外出的原因。而自稱每年都要為旗下畫家在境內外做五六場展覽的杭州金彩畫廊的金耕,這一次雖然沒有參展,也一早就跑來上海靈市面。
“杭州畫廊還挺排外,”早先那位“痛批”浙江畫廊的南京畫商說,“浙江人喜歡水墨味道重的浙派中國畫,外地的像金陵畫派的、嶺南畫派的到了浙江都賣不動?!?
浙江人的這種偏好,加上浙江本地中國畫的強勢,使得浙江藝術市場出現了幾個很怪的現象:經營結構上,買賣中國畫的極多,而經營油畫的極少;經營過程中,一方面,求購者寧可到畫家家里去買一張沒得挑的畫,也不愿享受畫廊提供的挑選、還價的便利,因為這樣保證不會有贗品;另一方面,中國畫尤其是寫意畫,畫起來速度快、產量大,畫家在提供給畫廊之余,還能畫很多張,導致整個市場上存量太多,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也就很少有畫廊來苦心經營自己的簽約畫家。如果一家畫廊根本就沒心思經營,只想著賺了一筆是一筆,誰還會跑到上海、北京去做一些有可能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的事兒?
但問題是,這樣不規范的市場,對于浙江的畫廊業,對于浙派繪畫的長遠發展,會有什么影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