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高仿真品成收藏新寵 不等于贗品
文物高仿真品成收藏新寵 不等于贗品
文物高仿真品成收藏新寵 不等于贗品
近日,記者連續走訪了幾家古玩市場后發現,文物高仿真品已成為收藏的新熱點。特別是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推出的20幅元、明、清古畫和22款清朝官窯瓷器的高仿真品在哈展出后,受到了收藏界的普遍關注。高仿品有吸引力
22日,記者在龍塔二樓看到,前來參觀這些克隆國寶的人絡繹不絕。雖然這些克隆品都是明碼標價,且動不動就達到數萬元,但這似乎并沒有減弱購
買者的熱情,有的人一買就是三四件。據介紹,幾天來,已有眾多克隆國寶被收藏者搬回家,像售價近20萬元的“瓷王”各種彩釉大瓶雖然尚未仿制出來,但已全部被訂出。謝時臣的《袁安臥雪》、張鵬的《雪景圖》也賣到了在哈的限量發行數。
高仿品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呢?“那些國家博物館的館藏珍寶,普通人也許終其一生都不可能見到,買件仿品過過收藏癮。”哈市一位陶瓷玩家坦言,現在很多真品價格太高,尤其是官窯瓷器幾乎都是天價,而高仿品的出現不僅使文物和藝術品“分身有術”,也使國寶家藏成為現實。
高仿品不等于贗品
其實,我國早在古代便有仿真品出現,如清仿明的,唐仿秦的,這些清仿、唐仿等都是精品,和贗品有本質的區別。
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靜樓告訴記者,和贗品相比,高仿品在制作工藝上十分考究。像故宮國寶的高仿品完全采用清代的傳統工藝和原料,手工藝制坯、手工繪畫、柴窯燒制。一次普通瓷的柴窯燒制成品率約為60%%,而這些精品高仿瓷合格率不足5%%,哪怕只有一條紋路不同于原品,都要打碎重來。高仿品也能升值
在國外,收藏高仿真品早已是公認的—種藝術品收藏形式。而高仿真品的藝術價值由原作的神圣、難以接近及高仿真品逼真的制作工藝來決定。像在哈展出的這些國寶“替身”,原物從未對外展示過。
據介紹,真正優秀的復制品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歷代都沒見過真跡,能看到的只有褚遂良、懷素等人的摹本。再如,由吳冠中親筆簽名的珂羅版畫,1999年在琉璃廠只賣5000元,6年時間,漲了7倍,升值的空間巨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