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畫家獻丹青 故土情濃“華夏魂”
十位畫家獻丹青 故土情濃“華夏魂”
十位畫家獻丹青 故土情濃“華夏魂”
昨天下午,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臺北、上海、南京等地的十位中國畫家,聯手在上海徐匯藝術館為此間觀眾奉上一場獨具特色的畫展“華夏系情”。記者在此間采訪了他們,深深感受到了他們畫間、語中流露出來的故土情濃。
楊思勝:多事之人聚名家
據介紹,本次展覽由紐約《世界日報》和南京博物院、上海徐匯藝術館共同主辦。畫家中既有長期旅居國外的紐約畫家楊思勝、東京女畫家傅益瑤,也有遠在新加坡的名畫家陳建坡,有臺灣書畫名家歐豪年、周澄、羅青、林章湖,有來自香港的畫家黃君實,也有來自上海和南京的畫家謝春彥、徐湖平。而旅美畫家楊思勝是本次畫展的重要組織者,更是這十位畫家心目中的一個“多事之人”。
“是具有永恒魅力的中國文化把我們聯在了一起,我也很愿意做這么一個‘多事之人’。”楊思勝告訴記者,這十位畫家不僅有著精湛的繪畫造詣,而且不少人在其他專業領域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或以詩人、學者、文博專家、書畫鑒定家著稱于世,或以收藏家、名教授、名醫而被人們認可,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文化修養反過來也為他們的繪畫創作提供了一些獨特的格調。
謝春彥:以畫為筆書鐘情
“從地域上看,參與本次畫展的畫家們來自世界各國、兩岸三地,這桿子打得可真夠遠的了。可是從譜系上算,我們卻都是華夏這根藤上結的干果子。人雖然散在東南西北,手里總也握著一支畫筆;身雖然隔山隔水,心里卻也總有著顆中國魂。”畫家謝春彥如是說。
謝春彥表示,雖然這十位書畫家的學術、繪畫淵源各有宗派,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卻有不少相通之處;雖然他們長期在海內外不同的地區生活,卻能情系華夏,有著繪畫創作理論上的暗通。“可以說,我們是在用筆墨表示對祖國的一種永遠的鐘情。”謝春彥說。
傅益瑤:遙記“金陵鳳凰臺”
一身白衣的傅益瑤是本次展覽中的唯一一位女畫家,也是著名國畫大師傅抱石的三女兒。長期旅居日本的她一口正宗的普通話讓人絲毫感受不到她與祖國的距離。而談起自己的家鄉南京,她更是滔滔不絕。
“我印象是最深的地方就是在南京,在東京幾十年了,記憶中的故土仿佛一點都沒有改變過。于是我憑著記憶把它畫了下來并取名‘金陵鳳凰臺’。”給記者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是她的這么一幅巨幅國畫《金陵鳳凰臺》,畫中的祖國山水秀而不媚,清雅脫俗,代表了這位長期旅居海外女畫家心目中最完美的故土形象。(信息來源:中新社上海 記者孫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