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包容的點睛之筆——太陽島于慶成雕塑園誕生記
文化包容的點睛之筆——太陽島于慶成雕塑園誕生記
文化包容的點睛之筆——太陽島于慶成雕塑園誕生記
天生麗質的自然風光中突然闖入幾座土得掉渣的鄉土泥塑,會是怎樣的效果?在剛剛落成的太陽島于慶成雕塑園內,“土氣”的民間雕塑與“洋氣”的太陽島就這樣突兀地碰撞在一起,帶來一種令人忍俊不禁卻又流連思索的藝術震撼。
從天津薊縣農村走出,在太陽島風景區落戶,于慶成雕塑園在黑土地的扎根交融,不僅成為太陽島風景區文化建設的點睛之筆,更體現了哈爾濱對于外來文化的大氣包容。近日,記者走進即將揭幕的于慶成雕塑園,了解到其落戶太陽島的幕后故事。
土得掉渣美得動人
位于太陽島風景區西南角的北方民藝精品館原本是個游人鮮至的地方,但最近幾天,這里卻因于慶成雕塑園的落成而招來不少游人在此徘徊。
“乍一看,這里的雕塑土得掉渣;再細品,卻感到一種直指人心的震撼力。”太陽島風景區管理局局長叢科明這樣評價于慶成的雕塑,“現實生活中的丑經過夸張和變形,奇妙地轉化成了藝術之美。”
于慶成雕塑對“丑”的夸張的確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雕塑園中有一件出名的作品,是一個健碩的農村母親,其兩個乳房一個挺在胸前、一個甩到肩上,同時哺育著前后兩個胖娃娃。這個作品有一個“博大”的名字———《黃河·長江》,讓人頓感一種高山大川般寬廣的母愛。
大膽嘗試雕塑進島
于慶成出生于天津薊縣,今年62歲,是一位在農村土生土長了大半輩子的農民藝術家。從1990年起,他開始走上泥塑藝術創作之路,現為天津美協會員、中國工美協會塑雕學會會員,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于慶成的雕塑運用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打破了人們對農民、農村生活慣常的認識,以極度夸張、變形的表現形式來重新透視中國農民,闡釋中國農村生活。正是這一藝術特點,使得其作品與關外粗獷酣暢的黑土地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早在太陽島進行二期改造籌建北方民藝精品館期間,于慶成富于民間氣息的泥塑作品就開始受到太陽島規劃建設者的注意。經北方民藝精品館館長劉恒甫多次聯絡溝通,于慶成同意在太陽島上建立一個作品展示基地。2005年1月,北方民藝精品館落成,在其三樓專門辟建了面積200余平方米的“于慶成泥塑作品展區”,這也是于慶成在其家鄉之外最大規模的作品展區。
但受到地理位置和規模的制約,于慶成泥塑作品展一直叫好不叫座兒。為此,從今年起,在市規劃局的支持協作下,太陽島風景區管理局實施了一個大膽的舉措,在北方民藝精品館的旁邊,建一座于慶成雕塑園,讓于慶成的代表作品以街頭雕塑的形式進駐太陽島。
為此,太陽島風景區管理局精心規劃選址布局,高速度、高質量地建成了于慶成雕塑園。目前,已有8組于慶成的代表作品從天津運來,在此落戶;到今年9月,還會有兩組作品進駐。據介紹,該雕塑園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雕塑園。
為答謝哈爾濱人對自己作品的厚愛,于慶成不但將參加太陽島于慶成雕塑園的開幕式,還專門為雕塑園創作了一組名為“闖關東”的雕塑作品。雕塑就立在雕塑園的入口處,作品展示了一個樸實的農家漢子推著獨輪車奮力前行的形象,其夸張的大腳尤為傳神,表達出在一塊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存的憧憬和堅毅。
“土洋”結合相得益彰
“對我們來說,讓于慶成泥塑作品走出展廳,作為街頭雕塑在太陽島展出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和突破。”太陽島風景區管理局局長叢科明說,“這些鄉土氣息很重的作品能否為市民所接受,能否與太陽島的自然風光和傳統文化融為一體都是一個未知數。”
建設者們擔心的一個因素是,曾受過俄羅斯文化強烈影響的太陽島素有“洋氣”之稱,如今,“土氣”的于慶成雕塑會不會打破這種美的平衡?
這種擔心很快隨著雕塑園的落成而不復存在。以絕美的太陽島自然風光為背景,于慶成雕塑作品表現出強烈的藝術穿透力,迅速成為風景區內的旅游亮點,不僅吸引來眾多游人參觀留影,更為太陽島的文化包容度贏得美譽。
“哈爾濱市民有著很高的藝術欣賞水準,對于這種和傳統歐式雕塑有著很大不同的民俗雕塑表現得寬容大度、認同欣賞。”叢科明說,“自然是美,文化也是美,經歷了三期改造的太陽島不僅重視生態的保護,更重視文化的建設。隨著于慶成雕塑園的落成,如今的太陽島上匯聚了俄羅斯文化的‘洋氣’、冰雪文化的‘靈氣’、北方民俗文化的‘土氣’,可謂珠聯璧合、相映益彰。作為一個全新的太陽島,吸引游人的不僅是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還有大氣包容的文化品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