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應建土墩墓遺址博物館
江蘇應建土墩墓遺址博物館
江蘇應建土墩墓遺址博物館
昨日,我省近20位專家聚首南京博物院,對剛剛在5月9日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江蘇句容金壇土墩墓墓群作進一步探討。眾多專家認為,對于缺少大型文化遺址的江蘇來說,建立江南土墩墓遺址博物館將非常有意義。
這次搶救性發掘是土墩墓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發掘工作從2005年4月11日開始,9月中旬結束,歷時150余天,先后調查發現土墩墓46座,其中被寧常、鎮溧高速公路建設徹底破壞6座,實際發掘土墩40座。共清理墓葬233座、祭祀器物群(坑)229個、喪葬建筑14座,出土文物3800多件。較以往土墩墓考古發掘,本次發掘發現,一墩多墓的現象明顯較一墩一墓普遍。埋葬方式主要有四種,其中挖坑埋葬的占絕大多數,而堆坑掩埋僅在一墩多墓土墩中首次發現。還有堆土掩埋,平地起小封土和挖淺坑上堆小封土的埋葬方式,這在土墩墓考古中也是首次發現。本次發掘還發現了一墩多墓的向心布局。一墩多墓土墩中向心結構的布局方式較為特別,與中原及周邊地區的墓地布局有著顯著的差別,具有濃郁的江南土著特色,在土墩墓考古中也是首次發現。向心式布局即在土墩中心墓葬周圍的不同層面安葬的多座墓葬頭向均朝向中心墓葬,周圍的墓葬常出現復雜的疊壓打破關系,但與中心墓葬發生疊壓打破關系的現象非常罕見。在40座土墩中明確存在這一布局方式的就有14座。
洞穿周代“迷霧”的時光隧道
土墩墓主要分布在江、浙、滬、皖、贛和福建的北部,它們分布范圍大,延續時間長,在中國青銅時代考古當中占據了一個重要地位,是中華文明走向多樣一體進程的重要歷史記憶。但是,從上世紀70年代江蘇句容開始正式發掘并命名;80年代浙江、安徽也發現發掘土墩墓以來,由于各地發現的土墩墓結構異常復雜,爭議不斷,諸多問題遂使土墩墓成為長期以來困擾南方考古學界的謎。而寧常、鎮溧高速公路穿越句容、金壇土墩墓特別密集的區域,建設過程中40座土墩墓的搶救發掘為解開江南土墩墓之謎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
專家們認為,以往我們在認識上存在著一個誤區,那就是文物的概念問題,通常都認為放在博物館里的瓶瓶罐罐才是文物,有重要價值,需要保護,而對大量的處于野外的特別是埋藏于地下的古遺址古墓葬重視不夠,對它們保護和管理力度不夠,致使許多古遺址古墓葬遭到破壞的事屢有發生,就去年的“無錫鴻山越國貴族墓地”和今年的“句容金壇土墩墓墓群”來說,其中不知埋藏了多少“瓶瓶罐罐”,兩者出土的瓷器、玉器、陶器等大量的文物已經達到70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的數量就達到400多件,完全可以蓋兩個專題博物館,其中的經濟價值無法衡量。土墩墓作為江南地區青銅時代獨有的墓葬形式,是江南地區分布最廣、保存最好、最為典型、最具土著文化特色的周代文化遺存,離開土墩墓,江南地區的周代歷史與文化將變成一片迷茫和空白。不僅如此,我們更應該看到在這些文物的基礎上假如建成“越國貴族墓地博物館”、“江南土墩墓博物館”,那所發揮的社會效益將更大。土墩墓是江南地區重要的文化遺產,應該盡快將其列入大遺址保護規劃。
建博物館乃保護良策
根據1989年鎮江博物館和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遙感考古調查,僅鎮江市句容、丹徒、丹陽等地的范圍內就有土墩墓3000多座,如果加上南京市的江寧、溧水、高淳和常州市的武進、金壇、溧陽和無錫市的江陰、宜興等市縣,蘇南地區的土墩墓的總數應該在5000座上下。而分布最為密集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句容、金壇和丹徒境內。在句容春城和天王寺浮山果園一帶,有上百座土墩墓集中分布的小區域有數十處。遺憾的是,近年來由于開發建設,土墩墓正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關鍵是對土墩墓的認識不夠。作為中華文明起源之一的長江流域,繼上游的四川發現了三星堆遺址,中游的江西發現了吳城遺址之后,現在在下游又發掘出了規模宏大的土墩墓遺址,堪稱填空了一個歷史空白。更有專家指出,用修建100米長高速公路的資金就可以保護一群土墩墓,這對于建設文化大省意義非同尋常,為什么不能有所作為呢?也有專家建議,在對土墩墓群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選擇二三個典型土墩墓進行保護性科學發掘,對家族墓地的結構予以揭示,并保存發掘現場,有的墩全部揭示,有的半個予以解剖,有的局部解剖,在墩上覆蓋大棚。修建遺址博物館,以遺址博物館帶動周圍土墩墓群的整體保護,不失為一條可行的路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