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出現日本大師反戰遺作
長春出現日本大師反戰遺作
長春出現日本大師反戰遺作
2006年3月6日,長春市民沈延柱得到了一個寶貝。
這個寶貝是一幅名叫《哈爾濱太陽島》的油畫,專家鑒定,它是日本西洋畫大師野村守夫創作于1939年的真跡。然而,更吸引人的是這幅油畫中暗藏的諸多玄機,比如,研究者推斷,這幅畫沒有月余時間難以完成,但這幅嘔心瀝血之作,野村守夫既沒向別人提起,也沒將它帶回國內,這是為什么?比如,這幅畫能夠逃過二戰烽煙,挺過“文革”浩劫,簡直是個奇跡,這段時間內是誰在保護它?
日前,本報記者看到了這幅被有關專家稱為“東方的《格爾尼卡》”的畫作的真顏。
插敘
野村守夫
野村守夫其人,傳世資料甚少。記者多方調查,日本網站資料證實,野村守夫生于1904年,逝于1979年,師從日本西洋畫宗師藤島武二,系日本美術界現代派繪畫權威組織“二科會”成員。他擅長冰雪題材,1938年至1939年間,曾來中國東北采風取材。1973年,作品《丘陵之街》獲日本藝術院最高獎,并被日本政府嘉獎。另據有關人士介紹,野村守夫被列入《日本108位名畫巨匠》之一。
“他在日本西洋畫界是一位大師級人物。”采訪中,幾位研究者均如是表示。
《格爾尼卡》
1937年初,畢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國委托創作一幅裝飾壁畫。同年4月26日,德軍轟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鎮格爾尼卡,很多平民百姓死傷,格爾尼卡化為平地。畢加索以這一事件作為題材,創作出被載入繪畫史冊的驚世絕作《格爾尼卡》。這幅長7.76米、高3.49米的巨畫,以變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繪出在法西斯獸行下,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
得寶篇
他買下油畫連夜返長
“倘是真跡,則物有所值”
3月6日那天,天氣晴好。在遼寧辦完事的56歲的長春市民沈延柱去逛了沈陽故宮。當日10時,沈延柱走進故宮旁一家不大的古董店,店里一幅臟兮兮的老油畫引起了他的注意。店主說,此畫名為《哈爾濱太陽島》,創作于1939年。畫布后面是畫家簽名:野村守夫。
“這幅畫看似在描繪風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風景畫。”原因在哪?沈延柱說不清楚,只是隱感此畫倘是真跡,那么則物有所值。
“這幅畫不是幾萬元那么簡單”
在古玩店從10時一直呆到16時的沈延柱終于作出決定:買畫。
“這些年與藝術品打交道,積累了一定的鑒賞能力。”沈延柱說,他斷定這幅老油畫是真品,可他攜帶的錢款不夠,只好讓家人向銀行卡里打錢,“長春這邊派了一輛面包車,連夜把畫拉了回來。”
沈延柱不肯透露收購價格。一位知情人士稱:“這幅畫不是幾萬元錢那么簡單。”
他突然發現了什么?
兩位研究者一起探討無結果
買畫后的最初幾天,沈延柱常對畫凝思。
小樓、孤島、冰面、流水、人家……經過專家稍加修復和清洗的《哈爾濱太陽島》,內容豐富,確是一幅描繪初春的風景畫。但野村守夫在創作時,運用的是現代主義繪畫手法,畫面抽象并且神秘。作者真意是否描物繪景?看不懂的沈延柱為鑒定此畫,找到了長白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王松林,這也是他找到的第一個人。
“第一次看畫時,我看出畫中下方一片冰面中融化的河水似是一位仰臥的少女,少女胸前像有只和平鴿。”王松林說,當時他想,這幅畫的主題會不會是和平?但他拿不準,于是找來吉林藝術學院研究西洋畫的教授鄭光旭。為此畫,兩人曾一起探討過,但未有結論。
王松林說,就在與鄭光旭同去看畫的第二天清晨,他起床后拿出《哈爾濱太陽島》照片分析時,有了突然發現!
明白了!王松林興奮地撥通鄭光旭的電話,后者對他的發現驚訝不已。王松林說:“鄭老師去俄羅斯進修時帶著照片,當地一些專家看過后,認同我們的看法,并指出這幅畫藝術價值很高。”
一條鯊魚橫貫畫面中央
近日,記者隨沈延柱、王松林來到藏畫地點。
挪開依墻而立的臨摹品,《哈爾濱太陽島》的真品出現了。記者看到,此畫正面下角有英文字:
“m.honwpp,1939”,背面有中文:“野村守夫第廿六回二科會出品作昭和拾四年東京市豐島區西巢鴨四丁目八八”。畫幅為1.7米×1.4米。王松林介紹,“m.honwpp”即野村守夫的英文名。
“這幅油畫的本意是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王松林認為,表面看作者描繪的是1939年哈爾濱太陽島初春景色,實際上野村守夫是借用東方象征主義和西方印象主義的筆法,說出在當時環境下無法說出的話。
記者左看右看,看不出王松林所說的寓意:畫面上方藍色天空飄浮白云,天空下島上錯落著幾座歐式樓閣,畫面中下方是正在融化的松花江冰面。
“看!”沈延柱指著畫面中間解釋,“這是一條張開大口的鯊魚。”順著他的指尖看去,果然,記者發現正在融化的冰面中浮現出一條鯊魚輪廓,魚頭在右,魚尾在左,整個身軀橫貫畫面中央!
鑒寶篇
“它是東方的《格爾尼卡》”
山羊、少女和步槍
隨著沈延柱手指的晃動,更多象征符號出現在記者眼前。
沈延柱描述,張開的鯊魚口中,有位坐立的中國婦女懷抱嬰兒,身邊是熊熊戰火。魚腹中,一輛馬車行走在鄉道間,車旁用單線描出幾位身著和服的人,沿著馬車行走方向看,道路漸窄直至死角,“這是在說搶奪他人的日本侵略者必將走投無路。”
鯊魚魚尾與畫面下方的白雪構成一只抽象的山羊造型,山羊腹部融化的春水是一位日本少女枕臂仰望天空,下方擺著一把折斷的太陽傘,“這寓意少女無法與戰死他鄉的戀人重逢。”
如此鮮明的特征還有山羊頭頂墨碧色的江水,勾出一個三八式步槍造型,并與魚腹江水形成的刺刀造型互襯,“應是表示戰爭的爆發。”
“作者似在寓意中國像一只羊正被日本帝國這條鯊魚吞噬著。”王松林補充說,畫面右下角是江中島嶼,但細看這座島嶼又像是一具骷髏,“這是象征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必將走向死亡!”而在畫面左側,看似綠柳,離遠一看,隱約是兩個半身雕像,一是歐洲軍人,一是亞洲軍人,“我想這是暗諷日本東條英機和德國希特勒勾結發動戰爭涂炭生靈。”
雖有指引,但毫無美術基礎的記者要看上片刻,才能看出一點意思,倒是學過美術的攝影記者領悟更快。讓人驚訝的是,隨著賞畫時間的延長,沈王二人所說的各種形象,在畫中愈加清晰。
這幅油畫的“三大絕”
構思上的“絕”
如果分析正確,那么野村守夫的才氣實在令人折服。
王松林認為,《哈爾濱太陽島》體現3點超常之處。從構思上看,畫者將一個個帶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巧妙地通過冰水融化的方式來表現,并融合成一幅風景畫,這種想象力和布局能力使人驚嘆。
藝術造詣上的“絕”
從藝術造詣方面看,王松林表示,“《哈爾濱太陽島》作者表現出的水準在當今亞洲中,也是寥寥無幾。”對此,吉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教授姜加寧認為:“這幅畫體現出了日本繪畫獨具的美感。”
政治遠見上的“絕”
“野村守夫在1939年即在畫中道出侵略者的下場,這說明了他的政治遠見。”王松林指出,這幅畫對于時局的洞察力,也足以讓后人叫絕。
此畫6月將公開展覽
王松林分析,野村守夫創作前一定看過畢加索的反戰杰作《格爾尼卡》。
“很明顯,作者在這幅畫中受畢加索畫風影響,運用象征主義手法表達內心感受。”采訪中,王松林一再提到畢加索為反對戰爭而創作的《格爾尼卡》,“《哈爾濱太陽島》是東方的《格爾尼卡》,藝術價值甚至會更高。”
沈延柱正在謀劃建設長白山文化博物館,“我收藏了一些文物,都會在展館中展出,而這幅《哈爾濱太陽島》將是鎮館之寶。”他介紹,該館將在6月10日開館,屆時這幅畫將免費向公眾展出。
神畫還是瞎話
上述一些說法,均系研究者對該畫的推斷。《哈爾濱太陽島》到底是一幅真正的神作,還是研究者們憑空猜測的瞎話?
和平,是此畫的真正主題嗎?
記者遍查資料,日方沒有關于油畫《哈爾濱太陽島》的記載,也沒任何資料表明野村守夫曾有反戰思想。
野村守夫已逝,他創作這幅畫的想法是和平嗎?王松林認為,答案是肯定的,“1939年時值日本軍國主義當權,野村守夫無法在畫面上直白表現反戰情緒,只好把情感蘊藏在畫面中。”他表示,當時野村守夫若流露反對“圣戰”之意,恐會立刻招來殺身之禍,“我們提出的形象符號,看到畫的人基本同意。這說明并非臆想,而是的確看到了畫家本意。”
鯊魚、步槍、山羊、刺刀、軍人、少女、鴿子……是不是代表和平?這個問題仍見仁見智。
67年間誰在保存它?
野村守夫把這幅畫弄丟了?送人了?
“我們看了野村守夫其他的作品,《哈爾濱太陽島》可說是他的代表作。”研究者說,野村守夫既不向別人提起這幅作品,也沒將它帶回國內,這是為什么?或許只有“和平論”能解釋這一切。
資料表明,野村守夫于1939年回國,他是否在創作此畫后就離開中國呢?這幅畫能夠逃過二戰烽煙,挺過“文革”十年浩劫,簡直是一個奇跡,這期間又是誰在保存呢?對此,沈延柱曾問過古玩店店主,店主稱“從別人那里收上來的”。線索到此戛然而止,一切成謎!
畫中的鴿子代表和平嗎?
圖中有個象征少女的圖案,胸前部位有一只鴿子。
記者看到,“鴿子”與“少女”色彩相近,不細看很難辨清。這只收翅站立昂首的“鴿子”,雖只用幾筆勾勒而成,卻頗有神韻。研究者們分析,這是“和平鴿”,最能代表油畫主題。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舉世公認,把鴿子當作世界和平的象征,始于畢加索。1940年,德國攻占巴黎時,畢加索畫出一只飛翔的鴿子,這是“和平鴿”雛形;1950年11月,畢加索又畫出一只銜著橄欖枝的飛鴿,由此鴿子被正式公認為和平的象征。
問題顯而易見,《哈爾濱太陽島》創作于1939年,當時還沒“和平鴿”一說。那么,野村守夫畫這只鴿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資料記載,畢加索“和平鴿”出現前,鴿子分別有愛情、希望、和平、英勇等意。 “太陽島”上的“鴿子”所指究竟何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