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保權----貼上徐悲鴻的標簽
霍保權----貼上徐悲鴻的標簽
霍保權----貼上徐悲鴻的標簽
主持人:于明海 訪問地點:霍保權畫室
小時侯,差點跟著畫匠離家出走
主持人:無論做什么,都有一個緣起。就像繪畫,一定是從第一筆開始,你發現自己喜歡畫畫是什么時候?
霍保權:8歲,我8歲那年家里來了個畫柜的,用顏料往木柜上畫,然后再刷一層清漆。我喜歡的不得了,他在我家畫了三四天,我就前前后后地圍著他轉,后來我就要跟人家走。媽媽一看,這孩子咋回事,這么野呢。其實我真喜歡畫畫。我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喜歡繪畫就是從這時開始。
主持人:農村孩子想學畫畢竟不容易
霍保權:是啊,那時小人兒書很盛行,我跟著小人兒書畫,從頭畫到尾,畫了很多現在知道了,多年畫連環畫的那些人,其中很多都是有成就的大家,他們是我最早的老師。
主持人:藝術不同于其他的門類,天賦常常會決定藝術家成就的高低。你認為自己有天賦嗎?
霍保權:應該是有的。我的父親在當地十里八村是一個很出名的能工巧匠,我們從山東帶來一箱古書,我父親沒有上過一天學,但是書里的東西他都知道,他要是講起評書,院子里就坐滿了人,他的歌也唱的很好,他把藝術細胞遺傳給了我。
1995年,他來了
但是這時的霍保權還停留在對繪畫的喜愛上,繪畫對他來說,就像入學后打一場球,或者做一個游戲。他真正進入這一領域還是在十年以后。但是在這十幾年中,霍保權一直沒有放棄這一愛好,只是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名畫家。在上中學和大學期間,他是班里、甚至全校的出板報的高手,在大連陸軍學院的一次比賽中,他還獲得了第一名,所有的這些,完全是因為他的美術特長。
主持人:在軍隊或者軍校能夠獲得好的名次很難,據我所知,軍隊擁有很多人才。
霍保權:軍隊人才輩出。正式開始學畫是在1995年。我學的是國畫,拜的老師是李碩,那時候他還沒有拿到全國銀獎呢。但是在最開始,我浪費了很多時間。就在拜師的這一年的下半年,我被調到沈后運輸局修路,幾乎沒有畫畫,幾年間就畫了幾張。1998年我從部隊轉業以后,才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國畫創作中。開始的時候,我總感到科班出身的人基本功扎實。但是沒有讀科班也有好處,好在哪呢?膽子大,敢于創作、敢于表現、不受約束。有些科班出身的人自覺不自覺地會受到一定的約束,而我是想咋畫就咋畫,想怎么構成就怎么構成。
主持人:法無定法
霍保權:對呀。無法既有法,有法既無法。有的人能走進去,出不來,我的膽子很大,這是我不斷取得進步的一個先決條件。
主持人:本來是先天不足,沒有想到卻成了成功的訣竅,給你帶來了創作的空間。
霍保權:當然也離不開勤奮。從1995年我正式拜師學畫開始,到現在,我每天都在熬夜,很少有時間看電視。在外人看來,這霍保權也不好畫畫呀,每天都上班,好象沒有什么時間畫畫,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在家里畫,有時甚至達到癡迷,心里憋著一股勁兒。
主持人:你很像在學校里偷偷摸摸用功的學生。
霍保權:像,肯定像。
主持人:這種人一般都比較“壞”——表面上不用功,偷偷摸摸超過你。
霍保權:咱們吉林市一位很優秀的書畫家吳曉光挺了解我吧,有一天他到我家一看,哎吆,你得的那些獎我還挺奇怪,原來你畫了這么多的畫!連他都不知道為什么呢?我這個人不張揚。
主持人: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說你的畫畫的聰明,所謂聰明是在創作過程中善于發現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霍保權:筆墨這個東西到一定程度上是誰都能夠具備的,但是任何表現是關鍵。大家都用同樣的東西,你怎么表現?
主持人:就像插花,不同的人插出的造型就不同。
霍保權:對,有人都插在瓶子里,有人在瓶子外放兩根。這就是不同的思維。我的作品參加了這么多次大展,評委為什么能夠認可?完整的作品不見得就好,我就用簡潔的手法表現生活中光彩的一面,不光彩的一面,不光彩的我就不表現了,那不也挺好的嗎?不完整的就是完整,完整的有時也是有欠缺。這也是一個辯證法。
主持人:你的繪畫技法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東西……
霍保權:但是我的造型與傳統畫有很大區別。我的荷花與傳統的不同,與當代其他畫家也不同。他們的荷花都是盛開著的,我的荷花全都含著,沒有大敞四開的,我覺得這種含著有種張力,總給人要大來的感覺。
主持人:有句成語叫“含苞待放”,我們講到這個成語的時候,心里總是感覺不錯。但是人們一般都認為成熟的東西最好,其實欲放未放更能讓人感到美感。
霍保權:我曾經把一些沒有最后完成的作品那去參加大賽、大展,沒有想到卻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這些作品不是入選了,就是獲獎了,這讓我深深地思索了一番。看畫也是這樣,有的畫畫的非常到位,可是看完了也沒啥意思了,不如正處在中間,給人很大的張力、很大的空間的作品。我覺得有看頭。
主持人:沒有了空間,就沒有回味,也就沒有了共鳴和遐思。
霍保權:對。
畫中軍旅的味道
2005年,霍保權獲得“走進生活”全國書畫院聯展徐悲鴻美術最高獎——金獎,在去年一口氣獲得全國大展5個獎的基礎上,這個金獎無疑讓他在吉林畫壇,乃至全國都確立了藝術地位。
主持人:你是軍人出身,可是在你的畫里,卻看不出軍旅的味道……
霍保權:有。工筆畫容易畫柔了、媚了、甜了,而我的工筆畫里沒有,而是張力很強,這非常明顯不同。一些工筆畫家一般也都很文靜。我的構圖都有寫意的味道,冷眼一看是寫意畫,用山水畫結構構圖,往里頭一看,是工筆。實際我這是兼工帶寫的一種結合。這是全新表現方式和風格。
主持人:這與你的軍旅生活有關系嗎?
霍保權:我的畫與我的經歷真的有關系。在部隊吃了那么多年的苦,部隊人的性格,什么直線加方塊啦,那種棱角分明,都容在我的畫里。
主持人:你還在繼續這樣的畫風嗎?
霍保權:很難改變。
主持人:很多人都很留戀當兵的生活。這樣的情節長在這些人的骨髓里了。作家畢淑敏也是這樣一個退役軍人,在一期《藝術人生》中她說希望每個人都去當一次兵。
霍保權:有這樣一句話,“當兵后悔三年,不當兵后悔一輩子”。為什么后悔三年?當兵吃的苦常人難以忍受。可是后悔一輩子呢?缺一堂人生大課。每幅畫都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我的畫里面也有,比如吃苦精神、熬夜,甚至包括打槍、戰術都變成繪畫語言。
主持人:就憑這獲得徐悲鴻獎?
霍保權:這次獲得徐悲鴻獎,這是我想都沒敢想的。
主持人:這是一個學術獎門檻很高。
霍保權:應該是畫界最高的學術獎,獲獎的都是國內一些專業畫家,包括個省、市的美協主席,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還有全國百杰畫家。從這里脫穎而出,可以說是我最大的榮幸,非常難得。
主持人:獲獎之后有沒有與評委交流過?
霍保權:有。我跟谷福海交流過。他說你這個獎拿的非常不容易,首屆徐悲鴻獎的獲得者很多都是各省的美協主席和一些國內知名的大畫家。第二界應該有3個金獎,山水、花鳥、人物,可是只設了一個。在評選的時候。與我一同爭取這個獎的有很多名家。但是評委最后不看人不看名氣,只看作品。讓我最后悔的是我沒有參加頒獎儀式。徐悲鴻夫人廖靜文親自頒發金獎,我有事沒去,終身遺憾。
把金獎當成種子
主持人:你所在的吉林市技術監督局,應該說是業務比較繁忙的單位,這個環境可能不會為你的美術創作提供更好的條件。比如不能提供充足的時間。
霍保權:沒有時間上的保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要想趕上那些專業畫家,吃苦是免不了的。
主持人:好在你在陸軍學院、部隊時吃了不少苦,都習以為常了。
霍保權:一直在堅持。
主持人:靠什么支撐這么長時間?
霍保權:作品新鮮出爐,人們看到的是藝術,可是真的很少有人想到作品背后的艱辛。盡管如此,我都有一種激情,那么長時間不感到累……真的是習以為常了。
主持人:就沒有鬧心的時候嗎?
霍保權:誰也無法避免這樣的狀態。2003年以前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
主持人:為什么鬧心?
霍保權:你想表達的東西表現不出來,看別人取得那么多成績的時候,而自己正處在一個岔道口上,不知道往哪個方向走,那時候最鬧心,脾氣暴躁。藝術家都會有這樣的時候,而且會不斷的遇到。
主持人:在吉林市,你有個外號,叫“霍牡丹”。
霍保權:不能當真,吉林市畫牡丹的人不少,畫的好的也不少,所謂霍牡丹只是有些人對我的畫比較喜歡而已,沒那么高。但是牡丹確實是我畫的題材,我畫牡丹也獲過獎。從中可以看出,我用的都是老題材,牡丹、荷花都是。實際上畫荷花在全國拿大獎非常困難,為什么?因為千百年來人們畫的太多了,畫了千百年的題材,要想超凡脫俗,沒有全新的構圖,沒有全新的表現手法,沒有特殊的造型,沒有全新的理解是根本做不到的。有句話我覺得挺好——老歌新唱,凡是老的東西、傳統的東西,如果用新的表現方法去處理,真的會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只有這樣才會脫穎而出。
主持人:這就是功力。
霍保權:還要加靈氣。
主持人:花鳥畫一般文人畫多些,可你的花鳥可能不應該歸到文人畫里。
霍保權:對。我的花鳥一般采用山水構圖,讓它透出一種氣勢。花鳥畫的表現氣勢不容易,從花鳥畫里求氣勢的也不多。這很難,但是這是我的新手法。
主持人:從1995年開始,你在藝術的道路上已經走過了10年……
霍保權:第一個10年我走過了作為畫家的第一個旅程。在第一個10年結束的時候,我獲得了一個全國大獎,但是引用一位成功人士的話說,這只能代表過去,不能說明未來。我還有一個10年計劃,把這塊獎牌當做種子種下去,我期待10年后的收獲。
探討中國畫大展獲獎秘訣
立足傳統 求變求新
主持人:李桂華 特約嘉賓:霍保權
近日,我市青年畫家霍保權的作品《荷之戀》榮獲《黎昌第三屆青年中國畫年展》金獎。這是近年在中國美術界備受矚目的獎項之一。本次年展,從來自全國近千件作品中評選出80幅參展作品和36幅入圍作品,并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展覽期間,霍保權的參展作品《荷之戀》,因其金獎的殊榮,被懸掛在中國美術館正廳正中的位置,得到了極為醒目的展示。
今年是霍保權的豐收年,他曾獲各種獎項及入展機會十余次,此前他還獲得了“首屆南戴河荷花杯全國書畫大展”金獎和“第二屆全國書畫院作品聯展徐悲鴻美術獎”最高獎金獎。這3枚金獎,是多少中國畫家夢寐以求的獎項。這些獎項的最高獎居然被一位遠在關東的青年畫家連續獲得,霍保權驟然在當前美術星空留下了一飛沖天的印象,受到美術界及收藏界的關注。
無疑,這也是更值得我市美術界及文化界關注的大事。
在群英聚會的中國畫壇,霍保權優勢何在,擁有怎樣的實力頻頻勝出,榮獲如此多的殊榮?這一定是眾多美術愛好者和廣大讀者關心的問題。
主持人:首先祝賀你,一年中金獎就捧回了3枚,其它獎項還不算,你也快成獲獎專業戶了。我首先要替讀者問你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今年一年,這么多獎你共得了多少獎金?
霍保權:還有兩個獎在路上不算。已到手的獎項,加在一起,稅后有4萬多。
主持人:現在所有的大賽、展覽都有獎金嗎?
霍保權:我參加的都有,沒有的我也不會參加,現在國家級的正規展覽都有獎金。
主持人:獎金很高嗎?比如你的這3個金獎?
霍保權:“黎昌”金獎1萬元,“荷花杯”金獎5000元,作品被主辦方留下了。“徐悲鴻美術獎”金獎也是1萬,但是獲獎作品退還給作者。我的這件金獎作品北京的一位收藏家想買,我沒有賣。
主持人:獎金是你參加各種大賽很重要的理由嗎?
霍保權: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如果僅僅是為了錢,我可以靠賣畫,我可以走市場。但是我現在還不想這么做。我更在意的是獲獎帶給我的榮譽,讓我有一種成就感。獲獎是對我某一時期藝術追求的肯定,讓我更有信心。
主持人:也讓你有更大的名氣。
霍保權:是。一件金獎,比我多少張畫加在一起都更有價值,而它帶來的影響更大。一些收藏家開始關注我,就是因為我獲得的這些獎項。北京也有畫廊想和我合作。
主持人:你不想借此來經營自己的市場嗎?
霍保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還不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這上面。參加這些高級國展,能讓我保持一種進取的狀態,能更深入敏銳地探尋和發現藝術內部更精微的東西,讓自己處于高水準的不斷追求之中,進入得更深,更有學術水準。我想我現在還年輕,我的精力和創作勢頭都很飽滿,我應該做的就是如何創作更好的作品。我相信,一個畫家有了足夠高的成就,他不用自己去找市場,市場會主動來找他。
主持人:你在各種國展中獲得越來越高的獎項,也證明著你的成就。作為一個青年畫家,與我市我省乃至全國的許多畫家相比,在某一獎項別人連入選都很難的情況下,你似乎輕而易舉地就獲得了很高獎級的獎項,為什么?你有什么秘訣嗎?
霍保權:很多認識我的人和同行的朋友都問過我這個問題,有的心里不服氣,認真研究過我到底有什么武器。就藝術經歷來說,我的同行中,許多人比我起步早,有的是正經的科班出身,和他們相比我屬于半路出家,要說有什么秘訣,立足傳統,不斷出新,是許多大展公開倡導的。對許多人來說,傳統功力很深,但出新很難。我也很注重傳統,但我在創作中更注重出新。我的每幅畫都是不能重復的,我不愿意做重復的事,在作畫上我也不愿意重復自己。這幾年,我的畫的面貌一直在變,在變中我獲得無限的樂趣,我自己也是在這變中不斷獲得提升,求變是我創作的一種自覺,也許無意中與當前中國畫倡導的求變求新的精神相吻合。此外沒有什么特別的秘訣。如果說再有的話,那就是,我很執著?我想做的事我一定要做好,用心的同時,也不惜花更多的力氣。
主持人:這次“黎昌”年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多年來中國美術館的慣例,大賽形式的展覽或個人展覽很少設在正廳,這次是個例外。你的獲金獎作品又被放在正廳的中心,處于很搶眼的位置,我在網上看到,觀眾在你的作品前認真地看畫的情景被強調出來,成為這次展覽網上報道的亮點,依你看,你的畫在眾多參展作品中,最搶眼的、或者說最打動評委和觀眾的是什么呢?
霍保權:我自己在主觀上一直是求新求變的,能被評委和觀眾認可主要還是因為我的作品看上去和別人不一樣吧。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先生對我的“黎昌”金獎作品的評價是:《荷之戀》打破傳統工筆畫的表現方式,藝術觀念新穎,構思大膽,寫出了荷塘景色的新氣象。
借荷寫我心
霍保權《荷之戀》小析 李紫
摘自《松花湖·文化》——美術欣賞
霍保權多數參賽獲獎作品,都是以荷為主要表現對象,包括他的三件金獎作品。作為一名花鳥畫家,荷是他最長于表現的題材,也是他表現最多的題材,因此,荷也是給他帶來最多榮譽的題材。
其實荷并不是一個好表現的題材。
荷不僅是自然植物。在大千世界萬千植物中,荷 是中國人情有獨鐘的一種存在,是被中國文化精心選擇的理想人格的一種象征,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一種載體。在逾千年的連續中,荷不僅是中國花鳥畫的重要表現對象,它幾乎已是中國精神的一種代表,越來越廣泛地寄托著中國人的審美理想。因此對它的表現,也足以構成一部獨立的豐富多彩的歷史。作為一種淵源深厚的傳統題材,荷在中國現當代藝術中不僅未被冷落,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有的全國大展主題甚至直接以荷冠名。
荷題材給越來越多的花鳥畫家帶來機遇,同時也給花鳥畫家們帶來空前激烈的挑戰。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霍保權憑借荷,成為了在全國小有名氣的花鳥畫家,在對荷的表現里,他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對荷的表現方式與精神的求索,給他的創作帶來越來越豐富的面貌,同時也為他的藝術觀念洞開著越來越廣闊的視野。在中國畫壇也給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印象。
他今年的3件金獎作品,無疑是他最新時期的精品和代表作,以他的“黎昌”金獎作品《荷之戀》為例,從中得窺他的“先聲奪人”的精彩所在。
《荷之戀》從整體面貌上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一派荷塘景象,但這不是現實生活中的荷塘,是畫家個人意念中的荷塘,與其說是荷塘,不如說是對久遠荷塘的一種記憶,經過時間的濡染,記憶已經殘破褪色但歷久彌新。畫家沒有將濃墨重彩放在荷花綻放時可能有的嬌容上,整個畫面有序經營的是荷的一生;枯榮交錯,有序雜陳,生命的每一段都昭示著它應有的壯麗與尊嚴……在構圖上,畫家有意打破畫面的完整,大膽地留白,有意將“完美”打破。在表面的不完美中營造出意味深長的想像空間,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格調,這似乎完全是畫家意念中的荷的世界,形式上有一種有意制作出來的版畫或浮雕的效果。但是在這意念化的荷塘里,幾只極為寫實的禽鳥在其間自得其樂,仿佛是它們真實的家園……荷成為他表現世界、言說世界的符號,是他抒寫自我心懷的工具。
《荷之戀》遠看是一幅寫意畫,但是走近它,實際上是精致入微的工筆,在觀念上畫家揚棄了工筆畫的匠氣,寫意的感覺使他的畫靈動而充滿氣勢,先聲奪人。而近距離細細品味,工筆畫獨有的韻味,使作品從宏觀到微觀又處處可讀、可賞。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還是整體大開大合的“破”的效果,都是在畫家精微的點筆之意有意的經營,突然了傳統工筆畫的表現局限,又不失工筆畫精工刻畫的優長,造就了獨屬于自己的花鳥畫面貌。
突破傳統 張揚個性
李向鵬(中國美協會員)
霍保權的作品大都表現他所熟悉的花鳥魚蟲,在強調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亦重視個性的張揚。他自以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來觀察物象,從中尋覓適合他的創作題材,并賦予這些題材以新的文化涵義,他的畫突出這虛實的對比關系,虛處做到蒼茫幽冥,實處精微細致,從而創造一種靜謐、幽深,又略帶幾許神秘的意境。他突破了傳統工筆畫的審美觀念,從線和面的重疊、交叉、組合中,從平面和立體兩種感覺的對比和響應的關系中,從墨、色、水三者互相洇浸滲透的關系中,揭示出一種中國畫藝術傳統精神的新的藝術境界。霍保權是“寫意工筆畫”的代表畫家之一,除了重視作品的文化涵義和審美觀念的表現外,還特別強調對表現方法、制作藝術和材料的探討,他深刻的體會到要推動要推動中國畫的發展,表現語匯的更新更是至關重要的。近幾年,他找到了相對穩定的創作方法和制作效果,既界定了畫面的形象,形成了某種夢幻的空間,也制造了一種光影效果。它和傳統工筆畫已有很大不同,具有新的審美意義。
寫意牡丹是他技能結構中的一絕。他從“洛陽畫派”中吸取了大量的表現技巧,設色濃而不俗,筆法洗練而不媚,尤擅表現風中之英姿,既展示了牡丹的富貴本色,又傳達了牡丹不畏強風的氣質,使畫面展現一種韻律美。在畫面位置經營上,霍保權認為:繁就繁到家,簡就簡到位,雖繁不雜,雖簡不空,繁處豐富,簡處冥靈,給人以豐富的聯想。他的這類作品用水恣肆、用墨奔放、干濕結合、虛實相生、,帶有裝飾意味,形式感強。從他的作品審美觀念、文化內涵、技術制作和形式語言等方面看,他已經逐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語言體系,對花鳥的發展從個體的角度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