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春 的 頌 歌 ——于博和她的畫
青 春 的 頌 歌 ——于博和她的畫
青 春 的 頌 歌 ——于博和她的畫
青年女畫家于博,是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她的作品在全國的許多美展中嶄露頭角,被人們所關注。其中《盧溝曉月》獲200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覽”金獎;《遠方的云》獲2005年“第二屆菜鄉情全國中國畫提名展”銀獎;《向日葵》獲2005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在河之洲》獲2005年“長江頌——全國中國畫作品提名展”優秀獎,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在目前萬花筒般的藝術流派中,她一直堅持將中國傳統的筆墨技法與寫實主義藝術方法結合起來,并達到了二者的完美統一。她的繪畫題材多為歌頌青春女性的美,在風格上追求靚麗、溫柔、高雅,因此她的畫是唯美主義的。人民需要美,人民需要抒情的、美的藝術。
青年畫家于博在寫實與筆墨技巧的統一上進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嘗試。她善于畫女性題材,把知識女性塑造得高雅、文靜,形象自然生動,從造型上看無懈可擊,尤其是女孩子的形體與面部刻畫得恰到好處,無做作之氣。她在《春花爛漫》的畫面中塑造了一位典型的東方女性形象,青春靚麗的外型,內向文靜的性格,無不洋溢著女性之美,拿著鮮花的雙手與開放狀的白裙形成一種收與放的節奏感,周圍三個人物面向中心,形成了畫面的高度統一,左邊穿著白襯衣的女孩與中間白裙子女孩在明度上又有一個呼應關系,穿黑裙的女孩對她們又起到了襯托作用,四個女孩都被花包圍著,增強了畫面的美感和象征意義。整個畫面沒有大黑大白的變化,平光效果更增強了祥和的氣氛,加強了對人物精神氣質的烘托,作品洋溢著青春的向往和美好的追求。于博的另一幅作品《傳薪》,除了上述優點外,采取了現代意識的構圖法,人與周圍景物并不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大膽的將不同環境,不同屬性的東西放在一個畫面內,我們并沒有產生反感,畫面仍是那樣的協調統一,前面的青花畫缸,后面并置著中國齊白石的潑墨荷花圖和西方畢加索的繪畫,這一切都有機地烘托了現代青年所處的文化環境,體現了現代青年女畫家的藝術個性。畫面中的兩個形象,一坐一立,一白一黑,一柔一剛,體現出很強的節奏感。
對于成功的構圖和形象,我們還可以說出很多褒獎的話,畫面的成功都是因為有了完美的筆墨節奏,如果筆墨是澀滯幼稚的,一切美將蕩然無存,畫面的一切都是筆墨顯現的,筆墨是水墨人物畫的第一要素,只有通過它,我們才能成功地表現出畫面的形象、節奏、神韻意境,才能體會到畫面所揭示的深刻內涵。但在生動的現實生活和具體的形體中,筆墨語言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作者對客觀的感悟之中。這種主體對客體的頓悟達到天人合一時,再加上長期磨練的手藝的配合,筆墨才能得到升華。
作者對女性題材繪畫的筆墨表達選用了如下形式:其一采用了輕、細而有彈性的斷斷續續的線;其二墨色在淡雅中求厚重,在濕潤中求蒼老,于破墨中講積墨;其三色彩輕柔而無痕,調子協調統一,厚積薄發。于博的水墨人物畫中主與次、強與弱、松與緊、虛與實處理得法,在墨色柔和中不失黑白灰層次,在細膩中不失其瀟灑大度,在清晰中蘊含著玄妙。在寫實中又突顯著筆墨的魅力。
青年女畫家于博的創作在構思、置陳布勢、筆墨處理、形象塑造上都是很成熟的,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其主要原因除自身素質外,她的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的努力,造就了她的成功。
堅持現實主義藝術方法的中國水墨人物畫,就是要靠于博這樣一批年輕人,吞吐古今,兼收中外,不懈努力。用更多的富有創意的好作品來證明中國藝術蓬勃的生命力。
(戴成有: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吉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