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厚此薄彼
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厚此薄彼
文化遺產保護不能厚此薄彼
近些年來,一些人在古鎮文化遺產保護中認為,只有建筑、街道等“實”的東西才最重要,而技藝、生活方式等“虛”的東西可有可無。近日,在江蘇吳江召開的中國古鎮論壇上,很多旅游研究方面的專家指出,古鎮保護不能忽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因為它們是古鎮的文化精髓與核心。
保護古鎮遺產包括兩個方面,有形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對于古鎮有形物質遺產的保護在很多地方已深入人心,但對古鎮居民的傳統習俗、生活形態等非物質遺產的保護,目前在相當多地方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一幢古宅的拆除,很多人會痛心疾首,向政府和社會各界呼吁加強保護,避免其遭遇被毀滅的噩運;但對于一種風俗的消亡、一種手藝的失傳、一種方言的死亡,很多人卻覺得這壓根兒不算什么,有人甚至還把這看成是順應時代進步的趨勢。
由于在古鎮非物質遺產保護上的錯誤認知,有些古鎮經營管理者常常在權衡保護與開發的利益關系時,不是從保護的角度去利用,而是更多地從利用的角度來開發。要招攬游客,傳統民俗不可少,但落實到具體形式上,很多地方的做法卻盲目而膚淺:一些古鎮恢復了古戲臺,唱起了江南名劇,但居然用薩克斯伴奏江南小調,曲聲響起,顯得不倫不類;一些古鎮為了仿古,擺出了花轎子,但喇叭一吹起,卻完全沒有地方味;一些古鎮還引進了蘭州拉面、土家燒餅等充斥其間。而江南百姓引以為傲的水鄉特色、女紅特色、絲綢特色卻難覓蹤影,倒是一些不符合水鄉特色的外來“引進”項目遍地開花。
在旅游開發中片面迎合游客,不僅使游客享受不到真正的江南水鄉文化,也會使古鎮忽視自己的文化內涵。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古鎮經營管理者沒有擺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讓古鎮居民的傳統習俗、生活形態等非物質遺產在旅游開發中被忽視、遺忘,也讓那些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土特產品逐漸失傳以至消亡。
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利用,這是使古鎮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走出困境的一個有效途徑。比如在湘西某古鎮,開發商一年的門票收入雖然達到4000萬元,但當地老百姓靠生產一種姜糖年收入卻達到1個億。事實上,這種姜糖原先只要0.5元一斤,現在卻能賣到20元一斤。正是該古鎮在旅游開發中注意保護制姜糖這種傳統工藝,才使得“吃姜糖”的生活形態不僅沒有消失,還給古鎮人民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保護古鎮非物質遺產,不僅是借古鎮做生意,發展旅游業,更應該是通過恢復和傳承古鎮非物質遺產,把傳統文化的特色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游客面前,以此來促進古鎮在保護非物質遺產的同時也能把旅游開發做活、做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