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璧之逸
聯璧之逸
聯璧之逸
二十年前,為紀念張兆祥而舉辦的“張兆祥畫展”上(1986年2月天津藝術博物館),偶見津門書畫家張兆祥、馬家桐、孟廣慧三人詩畫聯璧的一幅寫意遺作《籬邊芭蕉圖》,記之尤深,愛之甚切。
這是一幀約縱5尺、橫1.5尺,由張兆祥、馬家桐合作的水墨設色立軸。秋花秋色聚一隅,寫盡初秋欣欣園景:竹籬矮墻間,高聳芭蕉二株,一立(葉綠)、一斜(淡墨),蕉葉似扇,占滿畫面,或張或垂,或濃或淡,欹斜歷亂,別有風致。蕉下點綴墨菊一枝,二花并蒂,枝葉蕭疏。側畔又有雁來紅一棵,丹葉飄灑似舞,花、葉朱紅難分。小涂大抹,神形兼備,是一幅典型的文人寄興之作。畫右馬家桐書款“青藤白陽兩家法,和庵與景韓摹”鈐白文印“馬家桐”。
更有意趣的是,在那片張揚倒垂的大蕉葉面,竟有孟廣慧濃墨行書題記8行(七言一首,跋一篇),水墨淋漓,一氣呵成;遠遠看去,如注雨漣漣葉上,書畫相融,奇趣盎然。詩云:“老我寒氈雙鬢絲,十年一夢太離奇。夜來風雨披圖坐,恍似西窗剪燭時。”詩后又附小跋:“此戊戌仲秋,和庵、景韓夜飲小齋,醉后合作者。夾之書庋,十易寒暑矣!今則景韓遠客江南,和庵長眠泉下,偶拂墨沈,不禁慨然興賦,因題短章,聊志雪泥鴻爪,爾時光緒丁未秋夜雨中,定生剔檠記。”鈐白文印“孟定生”、“定生慧”。
張兆祥與馬家桐,初入畫壇,同師孟繡村,學畫花鳥,雖然二人相差14歲,但卻有同窗之誼。這幅“芭蕉圖”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9)仲秋相聚夜飲小齋,酒后致興合作之遺。當時張兆祥39歲、馬家桐26歲,23歲的孟廣慧也在座助興。畫成后,即被孟珍藏。光緒三十三年(1907)一個仲秋夜雨中,孟氏“偶拂墨沈”,披圖憶舊,無奈此時馬家桐已遠客江南,而張兆祥也“長眠泉下”了。(案:據載,張氏卒年在1908,為何此記早卒一年?存疑。)撫今思昔,不禁“慨然興賦”,因題七絕于蕉葉留念,“聊志雪泥鴻爪”耳。這年孟定生已是40歲之人了。那詩寫得有韻味、富感情,末句借用晚唐詩人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的句子“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唱三嘆,動人心弦。
另外,由“芭蕉圖”的題記得知,張、馬二人之寫意花卉,曾師法明代著名花鳥畫家徐渭(號青藤老人)、陳淳(號白陽)畫風,系畫史所未載。此外還知,馬家桐這年曾“遠客江南”,對考證其生平行蹤,可算是個實錄之證。
清末三杰士,遺墨共成趣,聯璧之逸,神采煥然,他們創造了津門畫苑一個美談和奇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