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西周和戰國古文化遺址考古成果顯著
保定西周和戰國古文化遺址考古成果顯著
保定西周和戰國古文化遺址考古成果顯著
首次發現西周時期古窯址
經過省文物考古工作者搶救性考古發掘,河北省保定市西周和戰國時期古文化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顯著成果。在保定市和北京交界的涿州高官莊鎮北高官莊村以北200米處,發掘了一處西周戰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首次發現西周古窯址一處,出土了陶器、鐵器、銅器等上千件文物。
據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隊隊長張曉崢介紹,這次發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最主要的收獲是發現了西周時期文化遺存,包括兩座圓形半地穴式房址和一座陶窯址。房址直徑在2.2米至2.8米之間,陶窯址由操作坑、窯門、窯室、煙室構成,窯室內殘存有燒制的陶盆等器物。出土器物以陶器為大宗,陶質以夾云母、蚌褐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的夾砂紅陶等。其裝飾紋飾以繩紋為主,也有少量的附加堆紋、交錯繩紋。生活工具有鬲、盆、罐、甗、簋、豆,生產工具有紡輪、陶墊、石鐮、石鏟等。陶窯內燒結面厚達0.2米,里面殘留的燒制陶器質地堅硬,器型規整。
據史料記載,周滅商后,召公被分封至燕國,其封地在今保定市北部、北京市南面一帶,從考古發現的資料分析,此處西周文化是在原商朝領地上發展起來的,保留著濃厚的商文化特色,但仍保持著一些土著文化傳統,如出土的寬折沿袋足鬲為晚商典型器物,同時器物中大口盆的口沿下寬大的附加堆紋,是受土著圍坊三期文化的影響。這一遺址連同北京琉璃河、鎮江營、白浮等構成“保北京南西周文化共同圈”,成為戰國時期稱雄北方的燕文化的堅實基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