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莫拆開 古中含歷史 玩中得趣味
“古玩”莫拆開 古中含歷史 玩中得趣味
“古玩”莫拆開 古中含歷史 玩中得趣味
收藏老家具,看重材質還是工藝?收藏字畫,看重歷史還是畫技?這是困擾新藏家的難題。對此,資深人士認為:只有業內“半瓶醋”才會堅持其中個別觀點,結果使許多人走進誤區。單說“古玩”二字,辭典解釋為——古代流傳下來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參考。其中“古”字包含了歷史、年代,而“玩”則有把玩意味,其中的趣味自然離不開工藝。因此,中國傳統的收藏活動是將兩者結合起來的,而未將其割裂開來分頭進行。
古舊家具:材質工藝相結合更有收藏價值
有觀點認為,古舊家具的風格、工藝比材質更為重要,但這卻是片面的觀點,也是不值得推崇的觀點。抱有此觀點的多是那些從事著家具仿古的商人或者其技術顧問。
不可否認,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不絕對正確。以中國明清家具為例,這些家具在中國各歷史階段期間,造型、工藝等都是相對比較講究的,但收藏家喜愛并且追求的還是那些宮廷家具,這就無法避開材質。由于中國宮廷家具都采用諸如黃花梨、紫檀等名貴木材。因此,成品絕對比采用柴木加工、工藝相同的家具更有收藏價值。
這是一個搭配,只有組合起來才能體現中國家具的貴族氣息,兩者不應單獨去談。因此,著重談一點本身就是不太正確的觀點。但若談到收藏,應該在先看工藝水平之后再看材質,最終確定其價值。這也是有意義的收藏目的。
瓷器:年代與工藝相統一
中國的瓷器和家具一樣,也是受到眾多藏家喜歡的器物。但是中國瓷器的發展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出現工藝變化,可以說各個時期的瓷器都是與當時所屬的年代相統一的,這也是藏家們一看花紋、器型就能看出其年代的原因。
從初創于商代、到真正創制于東漢時期的中國瓷器,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史的一項重要貢獻。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
以唐代青瓷為例,唐代早期越窯瓷器胎子淡灰色,緊密堅致,釉汁很薄,均勻縝密,溫潤似玉,青綠色,有的略閃黃。器型還有隋代的風格,立型器多瘦高,碗多大口淺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內收,平底。晚唐時出現了荷葉式或花口式盤和碗,瓷器裝飾以光素為主,也有劃、刻、堆貼和鏤空紋飾的,以劃花為多,常見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線條流暢簡潔,纖細生動。
而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多為小件器物,胎子輕薄,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蒙,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常見器物有高足杯、碗、盤、香爐、小罐、蒜頭瓶、玉壺春瓶等。另外一類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小件輕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艷鮮亮,色濃處有黑褐色斑點。該類器件做工精良,紋飾層次多,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層,畫得很滿,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容之間沒什么關系,如經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云鳳、云龍、海水江牙等。
因此,可見各個時代的瓷器是有著不同特點的,它們都是見證中國燒制瓷器發展歷史的實物。因此,單獨去選擇年代而不看紋飾特點則失去了收藏的意義。
書畫:歷史和畫技同等重要
有藏家認為,書畫的畫技比歷史重要,這是正確的觀點,但是并不完整。因為書畫的歷史也不是可以忽略的。以國寶《清明上河圖》為例,如果是當今人所繪,拋開歷史原因不談,它也是一件藝術品,但是絕對不會是國寶,那些高難度的畫作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繪制,也代表著當時的藝術特點。如此惟妙惟肖的精品,在今天可以創作,但在當時卻是極為難得,因為當時沒有電腦、照相機等現代化設備,所繪的一切都靠畫家多年觀察,憑記憶而進行創作。因此,收藏書畫、尤其是古畫應該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相結合,只有了解當時的社會氛圍后才會了解畫作的意境,這樣,收藏才會更有意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