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領長期資源才是畫廊致勝關鍵 訪北京環碧堂畫廊董事長李國勝
占領長期資源才是畫廊致勝關鍵 訪北京環碧堂畫廊董事長李國勝
占領長期資源才是畫廊致勝關鍵 訪北京環碧堂畫廊董事長李國勝
2005年下半年,北京環碧堂畫廊喬遷新居,由原來的北京炎黃藝術館遷到了現在毗鄰國際貿易中心的易構空間7號。現在的畫廊空間已經不小,可是董事長李國勝表示要把二層那個空間也買下來,計劃籌建一個相當于一個小型博物館規模的空間,其功能就是配合畫廊的展覽進行講解、舉辦學術研討會或者開個Party等等,使整個畫廊的運作更系統、條理和多元化。
李國勝生于1954年,祖籍山東德州,在北京長大。他似乎天生有著經商的頭腦,6歲時(1960年)適逢三年自然災害,他就嘗試燒餅換燒餅,“用燒餅去換東西,再把換來的東西換燒餅。這樣,換來的燒餅就往往比原來多了。”12歲(1966年)開始賣毛主席紀念章。22歲(1976年)開始郵票收藏,并由此賺得第一桶金。上世紀90年代李國勝曾叱咤于股票和證券市場。1996年,開辦“環碧堂”古董家具店。與此同時,他開始活躍于藝術市場,1994年以286萬買下的陳逸飛的《山地風》創造了當時中國油畫拍賣的最高紀錄。2002年,他與朋友合伙開始經營中國當代油畫,開辦環碧堂畫廊。李國勝說:“我到50歲的時候才真正感覺到,我最適合做的一件事就是藝術投資”。
環碧堂與畫家的合作方式是采用國際通行的簽約和買斷方式,實行的是全球總代理,三年一簽。簽約的畫家可以安心讀書、思考和創作,其余所有事情由公司按協議辦理,包括經費支出。對于藝術家的選擇標準,李國勝簡而言之便是以“新具象”風格為主———生于上世紀70年代,技術過硬,基本功好;有很強的當代觀念;經過市場和學術檢驗,潛力大,易被市場認可。
雖然李國勝是個人投資,但他的大錢袋卻給了他從長計議的余地。“占領長期資源才是最重要的。一個規范的畫廊,可以說任重而道遠:要呵護畫家,要把畫家作品的價值充分挖掘并傳播出去,要不斷培養收藏家的品味和眼光,從而點滴推進市場的良性發展。”環碧堂的長期模式是,一線畫家的作品盡量不賣,收藏起來的畫家名作今后只租借給美術館和博物館舉辦展覽,少數賣給高等級的博物館———當然,這些名作的租金和售價都將是巨大的數字。同時,畫廊自身將成為流動的美術館和博物館。為了確認畫家對藝術的貢獻,畫廊甚至會向世界級的博物館捐贈部分作品。“這是一種良性循環,”李國勝解釋道,“畫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流芳百世的機會,這會為我帶來更多更好的一線畫家。”
規范的管理和長期的運營計劃已使李國勝簽到了一批令市場垂涎的藝術家,現在環碧堂畫廊的簽約畫家有尹朝陽、夏俊娜、章劍等一批上世紀70年代前后出生的中國當代藝壇新秀。由此畫廊每年可收藏300余幅簽約畫家的新作品。這讓李國勝欣喜不已。說起下一步的計劃,李國勝說,2006年我們將在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舉辦8個展覽,另外,我們正積極地和紐約、威尼斯、巴塞爾等有影響的展覽機構溝通,逐步把這幾年積累的當代油畫系統地在西方推廣。
“當然,我們還是盡量不賣畫,未來的15年中國的經濟仍會保持高速的增長,屆時藝術品會更加供不應求,我們要積蓄力量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采訪的最后,李國勝充滿自信地道出了自己長遠的投資計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