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征明 雨夜歸居圖 估價180萬-220萬元 中貿圣佳2006年春拍拍品) |
|
江湖的風浪有多大
每年四月,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會迎來一個小小的高潮。大部分的拍賣公司都會選擇在此期間展開各種形式的春拍造勢。有實力有經驗的大公司通常會在大拍之前,依照慣例先舉行一兩場中小型拍賣會暖暖場子,聚一聚人氣,為大拍打個基礎。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北京保利等公司無一例外。今年的春拍氣息比往年來得早。其實,春節剛過,江湖中人便早已開始對每年一度的春季拍賣展開了廣泛的探討和個性十足的預測,媒體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多角度的觀測。每年兩季的春秋大拍,自1993年中國大陸形成藝術品拍賣會以來,似乎就成了一種慣例,賣家、買家、媒體在自覺與不自覺間認同了這種形式。從時間上來看,大部分公司都會選擇在5月至7月間舉辦春季大拍,在9月至11月間舉辦秋季大拍。
然而,如果單從時間概念上看,今年的春拍多少讓江湖中人有點倒春寒的感覺。國際藝術品拍賣業巨頭之一的香港蘇富比一改常規的操作模式,提前(往年僅在拍賣兩周之前)到北京路演,春季大拍的時間也相應較往年提前了1個多月。一向喜歡把春拍時間延后的中貿圣佳例外地將時間提前,運作首場大拍的北京匡時亦擺開了進軍態勢。這三大公司不約而同地把春拍時間定在4月。拍賣時間提前不一定就能代表一種市場的趨勢,但有市場觀察人對此還是有不同看法。據《文物天地》了解,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是:大型拍賣公司之所以將時間提前,原因多半是2005年秋季大拍各家公司的時間出現了撞車的現象,如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誠軒、北京華辰等幾乎同時揮槌,而大買家群體數量是有限的,這就明顯出現了競買人次及資金流量的分流,這種情況勢必影響拍賣的最終結果。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拍賣場次的數量和時間將對拍賣有著相對的制約作用,那么,有的公司今年春拍試圖避開這個撞車現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操作的一種上佳手法。但如果僅以此來探尋2005年秋季大拍人氣普遍回落,整體成交不理想的現象,顯然并不是那么令人信服。有這樣一組數據或許有助于江湖人士更客觀地來分析當前的市場環境——
據雅昌藝術網統計,2006年1月1日至3月19日,近80天的時間里有41家拍賣公司舉行了43次拍賣會,場次超過100場。在這100多場的拍賣中,除少數幾家大公司的拍賣會以外,成交結果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在這43次拍賣會中,上海崇源與江蘇嘉恒有些例外:這兩家公司雖然在1月份舉行了兩次大型拍賣會,但名義上仍然是2005年秋季大拍。除此之外,41次拍賣會都屬于中小拍賣會。
也許有人認為,不能把中小型拍賣會與每年兩季的春秋大拍放在一起平行考察。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會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江湖的風浪有時僅僅是由一個小小的風聲引起的,這是江湖的蝴蝶效應。每年的春秋大拍從實質上說是高端藝術品的交易平臺,如同江湖中每年的“華山論劍”,推介到大拍上的藝術品應該是有品位、有一定價位的東西。考察藝術品市場的真實行情,單一依據大拍行情肯定是非客觀的。相反,中小型拍賣會所聚集的人氣和拍賣品種的豐富性,恰好能準確反映當下藝術品市場的真實走向。畢竟傳世的藝術精品、珍品數量上是有限的,市場中盤子較大、數量可觀、換手率較高的藝術品還是中低檔的占主流。因此,中小型拍賣會的成交行情頗可體現真實的江湖所在。
江湖新潮流
任何一種潮流的興起與流行,都有著多種可以溯源的方式和角度。解讀新潮流可能的流向和速度,甚至未來結果,避不開潮流的源淵和當下的客觀環境。藝術品拍賣市場亦如此。
如果從市場發展的縱向溯源,現在來回看過去的2005年藝術品市場,似乎已經有了可以蓋棺定論的可能。2005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風起云涌,這一年,大型拍賣公司如中國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敬華、上海崇源、上海朵云軒嘗試轉型,新進的北京永樂、北京保利、北京誠軒等拍賣公司跑馬圈地,業務競爭加劇,人員流動頻繁。特別是在下半年,江湖之上門派林立,劍拔駑張,繁華過后,時下已逐漸清晰。資深觀察人士指出,2006年的江湖潮流,將繼續循著2005年的軌跡發展。與往年不同的是,在經歷2005年秋拍的大起大落,以及今年前幾個月的理性回歸,今年的市場勢必在江湖中人的理性與冷靜間橫盤整理。這可能將是中國藝術品市場10余年來的首次理性回歸。自2003年藝術品市場經歷了“非典型時期”后,持繼3年的瘋狂上漲,無論從各種角度上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已經到了一個需要冷靜思考的階段,這未必就是一個不好的趨勢。
歷來執中國大陸拍賣行業之牛耳的中國嘉德,在3月10日舉辦的四季拍賣之第一季時,雖然現場座無虛席,人氣很高,上拍的拍品成交率也保持了較高水平,但據業內人士觀察,大部分拍品在估價范圍成交,實質上也反映了今季拍賣的潮流傾向。
但是,從外部投資環境來看,似乎我們大可不必持悲觀的態度。“兩會”的召開、政策進一步開放及大盤經濟持續發展,這種良好的環境對藝術品市場只會產生積極作用。而從文化市場的整體發展趨勢看,僅2006年頭4個月,有關大型藝術活動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一月,意大利佛羅倫薩地區博物館中心局即攜80件組跨越意大利6個世紀的繪畫、雕塑和工藝品到北京,進行為期3個月的展示與交流;二月,央視經濟頻道、鳳凰衛視資訊臺與各地的很多電視臺借農歷春節推出了影響巨大的全民收藏展示活動;三月,大英博物館攜建館250年收藏的272件各國珍寶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進行文化交流,一時之間,藝術品的價值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影響中國油畫近百年進程的俄羅斯也借“俄羅斯年”攜百余幅代表俄羅斯藝術的油畫珍品入駐中國美術館,試圖重新喚起中國觀眾對俄羅斯的油畫記憶。適逢對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早期中國油畫本土化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劉海粟110周年誕辰紀念,中國美術館借機聯合上海劉海粟美術館推出了其90幅精品力作。四月,當代藝術的重要展覽——第三屆國際畫廊博覽會假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舉辦。政府介入、民間參與,導演了一場接一場的國際藝術品秀。這種具有全民動員性質的藝術品普及活動,無疑給藝術品市場制造了濃郁的外部氣氛。
從政策方面來看,五月,各大拍藝術品賣行文物拍賣資質年檢,一些拍賣行尚未舉辦過一次拍賣會,此次年檢將使部分不具備拍賣能力的拍賣公司命懸一線。年檢勢必會給拍賣行業的規范化發展帶來政策面的利好消息,清除一些長期不規范操作的拍賣公司,為當前的拍賣市場去濁揚清,給拍賣業一個清新的氣息,給市場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江湖之一:中國書畫成交大幅回落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漲也罷、落也罷,一入江湖,一切行情的發展演變都非一己之力所能改變。江湖有江湖的游戲規則。按照常規的江湖觀點,江湖人士一直視每年的迎春拍賣為春季大拍先聲,多數人士認為迎春拍的成交情況將對整個春季大拍,甚至于年度拍賣行情走勢產生直接的影響。據《文物天地》根據拍賣公司公開的數據分析,今年1月至3月的各地迎春拍中,中國書畫、中國油畫、瓷器雜項三大市場支柱盤面的表現并未出現大的漲幅,而且正好相反,甚至出現了回落的現象。中國書畫在各場次的拍賣中仍然坐頭把交椅,但是2005年度崛起的當代書畫明顯成了書畫門類中的主流,古代書畫與近現代書畫的成交勢頭有所減弱。從統計的19次書畫拍賣來看(見表一),上拍了14283件標的,成交額為47768.93萬元,平均成交率為62%,成交率可以說是降到了近年來的新低。19次書畫拍賣中,僅3月10日中國嘉德四季拍賣第一季的四個書畫專場平均成交率在80%以上,其他拍賣場次成交率多在60%左右,這一數據與2005年里中國書畫的成交率動輒超過百分之八九十的狀況,有著天壤之別。
以專業操作書畫的北京榮寶作為個案分析,可能具有典型意義。3月12日,榮寶第53期書畫精品拍賣會上拍605件標的,成交額4099.26萬元,成交率67.54%,成交率較以往有較大下降。榮寶有關人士在拍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成交率降低說明藝術市場在經過近兩年的持續‘井噴’后,逐漸走上了行業自律和健康理性的發展之路,從佳士得、蘇富比等各大國際拍賣公司歷年的成交情況看,七成的成交率是藝術市場趨于理性和成熟的標志。”業內人士分析:“榮寶拍賣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相當一部分拍品在估價范圍內成交,二是流標拍品較多,將近100件。”
《文物天地》今年第二期曾有專文(敬請參閱《2005 當代書畫崛起拍市》)分析過2005年中國當代書畫的拍賣行情,從今年頭3個月的市場表現看,當代書畫的市場勢頭確有蓋過古代書畫與近現代書畫的趨勢。其中,1月5日上海崇源當代書畫上拍310件拍品,成交額1703.768萬元,成交率62%;1月10日江蘇嘉恒300件當代書畫,成交額356.268萬元,成交率54%;1月14日北京翰海188件當代書畫,成交額630.069萬元,成交率73%;3月11日北京翰海437件當代書畫,成交額811.184萬元,成交率78%。從顯示情況看,當代書畫的地域性行情表現較為突出,當代名家、中青年實力畫家的作品在畫家所在地的價位通常要遠遠高于其他地區,這種情況必定對畫家未來整體價位的漲跌產生重要的影響,好則繼續上漲,反之,則必然致使其畫價一路下跌,此種情況一旦出現,畫家的價位若想再次定位,其難度可想而知。對此,收藏者擬購進某位畫家的作品時,考慮其畫價的地區性與全國性,甚至世界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即便是當下市場表現較好的當代書畫,成交率也在下滑,那么,中國書畫板塊的未來趨勢如何,其市場想象的空間也極為有限了。導致當前書畫市場行情下跌的因素有很多種,最明顯的莫過于炒家近兩年的瘋狂追炒、虛假成交,以及贗品的大面積滋生。
對于當下如何來把握書畫市場的行情走向,眾說紛紜,各大媒體的說法也莫衷一是,有的看好古代書畫是書畫市場的“避風港”,有的看好近現代名家作品繼續上漲,有的認為當代書畫會出現價格分區,但總體的傾向仍然是繼續向好,“好的東西會越來越貴,不好的東西的價格就會越來越低,價格分化的現象更趨明顯”。不過,與往年有別的是,今年的說法多了一個修飾語——“進入了理性投資時代”。是否真的能理性下來,現在尚未真正進行論劍階段,不好下定語。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收藏大家張宗憲先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中國內地的拍賣市場“氣死人”。張宗憲的書畫收藏傾向于中國近現代書畫, “絕不買活人的東西”,原因是“了解古畫很困難。假畫太多,因為宋朝就有假的,近現代畫藝術高超,東西確實好,而且好鑒別一些。買畫我只買死人的,不買活人的。活人的今天買了他1張,明天20張又畫出來了。死人的有1萬張,賣出1張就只有9999張了。當然也會有假的,買得對不對就看你眼光了。所以現在內地拍賣的目錄我都沒興趣看一下,因為沒有好的。”張宗憲的書畫收藏觀是個人觀點,但也代表了一些具有國際收藏眼光的收藏大家對當下中國書畫市場的一種看法。今年四月恰逢張宗憲80大壽,香港蘇富比春拍隆重推出他的專場書畫拍賣,按照張氏的說法是,“若要發,不離八”,可以借此討個好彩頭。同時也想借此場專拍來“拯救中國的藝術品市場,尤其是書畫市場”。在他的眼里,“當前中國內地的拍賣市場,尤其是書畫拍品中假的、劣的東西太多,拍賣行不但不制止,反而采用各種不規范的做法抬高拍賣價格和成交業績,令許多藏家上當受騙,導致去年下半年以來交易大幅萎縮。今年春拍香港蘇富比是第一場,內地許多藝術品同行、拍賣行、藏家都在窺測風向”。張宗憲坦言:在此時推出自己的書畫珍藏,就是為了以正視聽,防止出現“拋空”,是給那些玩家的一個警告。今年前3個月的中國大陸書畫市場,多少與張宗憲看好近現代書畫的觀念有點差距——當代書畫勢頭上佳。且不說張宗憲的近現代書畫專場結果如何,張氏的良好愿望理應受到江湖正派人士的尊重。
江湖之二:中國油畫持續向好
2005年中國油畫賣瘋了。是否真的賣瘋了呢?2月23日,北京山藝術中心主持人林正接受《文物天地》采訪時認為,“如果僅從價格上看,可能有個別的個案表現出了這種情況,但整體行情還是應該看好的。”北京山藝術中心源自臺灣著名的山藝術,林氏父子20年來始終致力于經紀中國實力派油畫家,羅中立、何多苓、楊飛云等當今市場上的風云人物皆出于山藝術。
從《文物天地》統計今年1至3月中國大陸油畫專場拍賣的情況看(見表二),雖然僅6個專場(浙江時代的油畫專場沒有公開的數據),成交額及成交率都令人興奮。這6個專場的油畫拍賣有5場全部集中在今年的1月上旬,僅北京華辰的一場出現在3月(第5期小拍),成交情況相比前5場也許顯得有些不盡人意,上拍的141件拍品成交了44%,成交額309.87萬元。但是,6場油畫拍賣行情仍然延續了2005年油畫行情上漲的勢頭,6個專場上拍704件標的,最終成交536件,平均成交率76%,成交額10727.35萬元,成交的單件作品平均成交價皆超過20萬元。從這一系列客觀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一是中國油畫進入2006年以來并沒有出現中國書畫板塊的成交率大幅下挫的情況;二是單件成交作品平均成交價超過20萬元表明中國油畫的成交價位仍處在一個相當高的層次,買家群體的承受能力仍堅挺;三是與中國書畫市場的作品交易數量來看,中國油畫仍然具有相當的優勢,3個月的時間里,中國油畫的市場交易量未超過千件,說明當前能夠上拍場正常交易的油畫數量有限,大可不必過于擔心短期之內油畫市場會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后市發展應該比較平穩。
值得一提的是,油畫歷來僅在春秋兩季大拍中參拍,北京華辰今年破例在第5期小型拍賣會上推出,雖然成交效果表面上不甚理想,但是作為油畫拍賣的一種新嘗試,首次拍賣即獲得了44%的成交率,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北京華辰的嘗試為油畫進入中小型拍賣會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和參照的樣本。相信此后會有很多公司在中小型拍賣會上開發油畫專場,這對于油畫未來整體市場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從國際市場的形勢來看,除了瓷器雜項之外,中國當代藝術相信是2006年里最有吸引力的一大新興板塊。4月3日從紐約蘇富比傳來的消息,該公司今年在“亞洲藝術周”期間首次舉辦大型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會——“亞洲當代藝術:中國•日本•韓國”,參拍的240件作品中,最終以超過總估價600-800萬美元1倍的總成交額1300萬美元落幕,成交率為89%。其中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大部分成交,其廣受看好的張曉剛1998年創作的大幅油畫《大家庭系列: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成為專場最高價,創造了張曉剛本人作品的最高拍賣紀錄。岳敏君的一張油畫以56.48萬美元成交,徐冰的混合媒體裝置作The LivingWord(“活字” )以40.8萬美元成交,這也是徐冰個人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張洹創作于2001年的《和平》此次拍賣估價為15萬至20萬美元,最終也以40.8萬美元成交。劉小東、喻紅、谷文達、張培力、邱志杰、劉煒、丁乙、李山、向京、已故藝術家陳箴、陳逸飛等當代中國知名的藝術家作品,朱德群、趙無極、劉國松等老一輩抽象畫家、寫實油畫和當代水墨畫家的作品也都拍出了不俗的價格。“競拍作品代表著中國當代藝術在過去20年以來的每一段重要發展時期,從1980年代后期敏銳的觀念藝術作品,到出現于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期獲國際認可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現實’流派的繪畫作品,還有大量創作于中國經濟在本世紀初騰飛之際的藝術作品。” 紐約蘇富比當代藝術品部專家張曉明這樣評價該次專拍。
此前,中國當代藝術多年來一直尋找著各種途徑,試圖進入西方藝術市場,紐約蘇富比推介中國當代藝術的消息,無疑給中國內地油畫市場帶來利好消息。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社會的缺失雖然近兩年有所改變,但是以拍賣的方式進入西方主流藝術市場還是頭一遭,這一市場的打開,給中國當代藝術未來的國際市場空間注入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市場走熱會產生的負面影響,當代藝術家徐冰認為,“這次拍賣將對中國藝術產生巨大的影響,為其帶來威信,使中國當代藝術能比肩于歐美作品。不過這種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爆追捧也帶來了問題,一些藝術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模仿成名者的作品。”
如果我們回顧香港蘇富比近年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關注情況,可以看出,紐約蘇富比總部對中國當代藝術早已蓄謀以久——自2004年10月起,香港蘇富比開始推出中國當代藝術專拍,成交額分別為295萬美元、527萬美元(2005年春拍)和901萬美元(2005年秋拍),呈臺階式攀升的成交額證明了策略的成功。
這一現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西方主流藝術市場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接納與認同;另一方面我們或許可以認為,中國經濟近年持續平穩上升,中國藝術市場的蛋糕逐漸越做越大,西方市場的認同也僅是順應了客觀市場的發展規律而已,如果他們不看好這一市場,無利可圖,斷然不會下此功夫來推介中國當代藝術的。從藝術品市場的規律來看,只有那些具有國際市場的藝術品才具有長久的市場生命力,盡管中國古代藝術品更具有國際認同性,但它們大部分屬于受到國家文物法規嚴格保護的文物,不允許這些藝術品進入市場,而且隨著中國古代藝術品的大量外流,仍在執行的上世紀60年代制定的文物出境審核標準顯然過時,相信在不長的時間里,有關方面將會頒布新的標準,依據內外環境判斷,新的標準只會從嚴。在這種情況之下,可以進入國際藝術市場的中國藝術品就只有中國當代藝術品,而國際市場素來對中國傳統書畫持排斥的態度,原因相信江湖中人盡知。那么,只有中國當代油畫或者說中國當代藝術不會受到太多的政策干預,前景如何可想而知了。
江湖之三:瓷雜工藝品穩中有升
與國際市場行情平行比較,瓷雜工藝品行情一直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這里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地域的因素,仿品肆虐更是致命的關鍵所在,如果還要往深里探究,鑒定的含混不清也不能忽視。試看今日之瓷都景德鎮,早已從明清時代的瓷業中心淪為世界仿古瓷生產的基地。種種因素的制約,導致中國瓷雜工藝品的市場行情想要在短期內有所突破,幾乎不可能。中國大陸瓷雜專場拍賣十余年來的成交行情走勢平穩。從今年1至3月的行情看(見表三),整體走勢呈現出來的仍然是這一特點。但是總的成交額度略有上升,從公開的數據來看,11次拍賣會上拍4398件標的,成交額12836.928萬元,平均成交率53%。成交額超過千萬元的有5場,單場成交額度最高的是1月5日上海崇源的3851.188萬元,成交額低的是北京傳是1月7日舉辦的小型拍賣會,成交額76.692萬元。單次拍賣成交率最高的是3月10日北京翰海的80%。整體上看,成交額居前列的是北京翰海、中國嘉德、上海崇源、北京嘉寶、廣州藝拍五家公司。
以中國嘉德3月11日四季拍賣之春季瓷雜專場作為樣本來看,今年的瓷雜市場行情走勢還是喜人的。該公司的2個瓷雜專場推介了710件拍賣標的,成交額1731.79萬元,成交率76%。3月28日下午,中國嘉德四季拍賣瓷雜部的劉越接受《文物天地》采訪時表示,“此次拍賣的成交額是四季拍賣瓷雜專場所取得的歷史最高點,平均單件拍品的成交價是歷次四季拍賣瓷雜專場的最高點。”劉越表示,從此次拍賣成交情況來看,“明清時期的青花瓷依然是市場中的熱點,特別是官窯青花瓷比較受市場青睞。與歷次拍賣相比,今年的拍賣場面比較火爆,新人的面孔也比往年有明顯的增加。”對于此前有媒體認為老窯瓷價格有回暖和上漲的說法,劉越表示“此次拍賣老窯的東西數量不多,不是特別具有代表性”。有業內人士認為,從北京翰海、中國嘉德舉辦的三次瓷雜專場看,“玉器市場有回暖現象,成交率頗高,比如中國嘉德的清青玉雕龍紋蓋爐拍出了22.22萬元,高出估價20多倍。”
中國大陸器物收藏的行情存在著兩極分化,一極是在民間收藏市場上,器物一直是排在最前列的,民間交易非常火爆,各地的古玩市場、古玩城、古玩店經營情況較好,民間收藏愛好者群體遠遠大于書畫等其他門類的收藏群體;相比之下,處在二級市場的拍賣,行情大不如一級市場,多年來的成交率在40%至60%之間,能取得70%以上成交率的專場非常少見。這種情況即便是在有亞洲藝術中心之稱的中國香港,盡管單件拍品的成交價位遠高于內地,成交率卻未能脫俗。
瓷雜門類的古代藝術品在國際上的表現與中國大陸有著很大區別,中國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成交價居前列的一直是瓷雜藝術品。向為中國藝術品拍賣風向標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此次破例提前舉辦春季大拍,遺憾的是,截止發稿時,公司成交結果尚未傳來,無法窺見今年風向標的指向。但從蘇富比亞洲區執行董事司徒河偉3月在北京路演時發表的觀點看,明代瓷器將是春拍的主打項目,該公司春拍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專場將上拍240件拍品,估價17000萬港幣。司徒河偉認為“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嘉慶年間的瓷器,目前最被投資者所看好,由于清代瓷器相對明代瓷器而言一直呈上漲趨勢,由此看來,明代瓷器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香港4月將舉辦首個大型國際性專業古董及藝術博覽會—— “亞洲國際藝術及古董展 (AIAA2006)”。屆時,世界古董殿堂級人物將在展會亮相。市場觀察人士認為,“一直以來,香港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堪稱與倫敦及紐約兩大市場看齊,雖然此次古董展暫時不會直接對中國古董藝術品市場產生影響,但對未來市場的深遠影響不容小視。”據《文物天地》了解,此次展會得到了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以及臺灣聚英雅集等單位支持。蘇富比、佳士得、寶龍、中國嘉德、北京瀚海等拍賣行將參與展會,已確認的80多個參展商來自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英國、瑞士、瑞典、德國、法國、西班牙、奧地利、日本、俄羅斯、越南、蒙古等。對于藝術品拍賣業起步較晚的中國,此次展會相信是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