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天地》:老照片升值
《文物天地》:老照片升值
《文物天地》:老照片升值
2月14日這一天,除了“情人節”之外,更值得我們記憶的是,一張有著102歲的老照片《池塘月光》在這一天以292.8萬美元的成交價成為了史上最貴的攝影作品。這一價格與此前老照片的世界紀錄保持者124.8萬美元的理查德•普林斯的《無題(牛仔)》之間相差達160余萬美元。據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提供的資料,這張天價老照片是美國20世紀著名攝影家愛德華•斯泰肯(1879—1973)于1904年攝于長島的作品,尺寸為42×40厘米,拍前估價70-100萬美元,原為紐約實業家霍華德•吉爾曼的收藏品。評論人士認為,“斯泰肯的《池塘月光》展現了月光灑落在池塘樹林的夢幻景色。作為斯泰肯早期風景攝影中的經典之作,《池塘月光》細膩的層次感與攝影家對色彩與光澤的精妙把握,充分證明了攝影可以像油畫一樣傳遞出豐富的情緒和內涵?!?
盡管這一天價對于中國的老照片拍賣市場沒有實際參照價值,但不可否認,老照片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價格上漲,至少會給中國市場帶來一些刺激。其實就中國當下的老照片拍賣市場而言,花幾十萬元買一張老照片已經不是什么神話。2005年10月24日,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會上,一張13.5×100厘米的由20世紀中國攝影大師郎靜山創作于1989年的黑白照片《湖山攬勝圖》以82.68萬元成交,這張老照片也成為了迄今為止史上中國價值最高的攝影照片。
老照片升值了!這可能是關注攝影作品的收藏者對近年來老照片行情最為共識的一點。過去的2005年,是老照片升值最具有標志意義的一年。在中國書畫、古董瓷器和油畫等傳統收藏門類持續成交火爆的影響之下,許多其他門類的藝術品也成交行情可觀,其中最突出的莫過于從民間收藏市場走上拍場的老照片。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年在全國范圍內的拍賣會上成交的老照片超過300件標的,單張照片的數量至少超過5000張,這可以說是老照片拍賣熱掀起的第一個高峰。
拍賣市場:名家名品價格逐年走高
作為一個新興的拍賣門類,名家攝影老照片早在2003年已經開始了它的拍賣之旅。2003年11月26日,北京華辰率先推出了兩件郎靜山創作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題字老照片,《愿作鴛鴦不羨仙》以4.4萬元成交(見圖一),《疏林巒影》以2.2萬元成交(見圖二),揭開了國內老照片拍賣的序幕。但老照片拍賣真正產生影響的還是過去的2005年,這一年國內各大拍賣行紛紛涉足其間,成交的情況改變了過去“賣好賣壞沒有太多期待值”的狀況。
以前總有媒體拿國外的老照片拍賣說事,認為國內的老照片拍賣與國雜際相比有多大差距。但經過2005年的發展,情況已經今非昔比。目前北京地區單張老照片拍賣價格最高的是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時以33萬元成交的郎靜山的《百鶴百壽圖》(49×153厘米)。據記者統計,2005年成交價在10萬元以上的老照片多達30余件,老照片升值的信號從來沒有今天顯示得如此強烈。
綜合老照片拍賣的行情可以看出,能在拍賣市場取得較高價格的老照片主要是一些名家、名館的藝術攝影作品,這類作品藝術內涵較高,比如“中國早期攝影界涌現了郎靜山、吳中行、吳寅伯、劉半農等許多名家,善于將西洋攝影技法與中華文化相結合,他們拍攝照片的價值相對要高一些。”特別是郎靜山的作品,目前排在老照片拍賣行情前列的幾乎80%以上都是他的作品。據雅昌藝術網統計,到今年2月16日,郎靜山攝影的老照片共拍賣成交42件,總成交額達715.83萬元,平均每件作品的成交價超過17萬元。
其次是民國時期社會各界的文化名流的題簽照片價值和價格較高,也比較受市場歡迎。比如宋美齡題簽照以7480元成交(見圖三),梅蘭芳題簽照以5940元成交(見圖四),齊白石題簽照以19250元成交(見圖五)。
表現普通人社會生活的老照片價值較低,但具有一定社會標志性意義的照片另當別論。特別是民國時期表現風俗的老照片,價值較高。比如今年1月份由浙江保利以3.3萬元成交的1920年代的《上海外灘全景》,照片真實的記錄了當時上海外灘的原貌,巨大的尺幅(18×100厘米)在經歷了無盡的戰火浩劫保存下來,極為難得。
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從當前的拍賣行情來看,除少數名家藝術攝影的老照片價格高昂之外,普通老照片的價格仍處在低價位。著名攝影評論家鮑昆認為,“如果說代表傳統藝術拍品的中國水墨畫和油畫價格居高不下稍有泡沫危險的話,那么具有現代視覺影像傳播媒介性質的照片,由于目前低廉的價格和未來巨大的增值空間,則會成為拍賣市場買家投資的下一個關注點。實際上,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照片的拍賣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睆倪@個角度來看,老照片的未來市場空間還相當廣闊。
然而,在我們對市場充滿憧憬同時,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攝影與油畫一樣并非中國的本土藝術,盡管在20世紀這兩種藝術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比如油畫,當下已經成為了中國藝術不可或缺的一個藝術門類,特別是自2003開始,油畫在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交行情逐年走高,但是很多收藏投資人士對中國油畫的藝術成就的認同上仍有很大的分歧,對市場持觀望態度。反觀攝影藝術,100余年來在中國的發展遠不及中國油畫的本土化進程。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是:相較于西方國家,這兩種藝術門類在中國的成長尚遠未達到成熟的高峰狀態,放棄對藝術門類發展歷史嚴肅客觀的考察與評價,單純的拿兩個不同歷史和人文環境的市場比較藝術品類走勢行情的行為是放肆的,和不負責任的。特別是攝影藝術,與西方國家的攝影 藝術大師的成就相比較,中國20世紀攝影家的藝術成就還有著相當的距離??陀^的來說,20世紀的攝影和油畫一直西方藝術主導的世紀,中國聲音在這一段時期長期處于失聲狀態,對早期老照片價值的評價和價格行情走向的預測和判斷,脫離對當時文化背景的正確認知是不客觀的。
因此,在考察老照片的未來市場行情時,大可不必完全拿西方國家的市場行情作為價值和價格參照體系。中國的20世紀前期和中期戰亂頻繁,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風起云涌,特殊的歷史背景和人文環境造就了一大批珍貴的歷史照片,這些才應該是我們正確考量老照片收藏價值的客觀依據。如果以此作為參照,我們至少可以從兩條線來考察中國20世紀早中期的老照片收藏價值,其一是這一段時期的攝影先行者對攝影藝術探索的成果;其二是這一段時期用攝影這一藝術形式紀錄和表現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老照片。這樣就形成了兩種判斷老照片價值的體系,一個是取藝術攝影的成就,一個選取的是老照的歷史史料價值。從國內拍賣行對老照片的推介形式來看,似乎也暗了這種評價方式。當下老照片通常被拍賣公司收藏在“油畫專場”、“郵品錢幣專場”、“古籍善本專場”拍賣。常規的編組體例是名家藝術攝影的作品被列入“油畫專場”,其他類型的則收入別的專場,主要以“郵品錢幣專場”較多,收入“古籍善本專場”的以中國書店為代表。
比如2005年北京誠軒秋拍時,就采用了這種推介方式。據記者統計,誠軒推出的27件老照片拍賣標的,若以單張照片的總數量來計算,竟然超過千張。其中23件標的在“郵品錢幣專場”老照片專題里參拍,全部是紀錄和表現中國20世紀早中期社會各個層面的老照片。另外4件早期的名家攝影作品在“油畫專場”里參拍。27件標的拍賣成交18件(詳見文后成交行情表),成交價最高的是郎靜山創作于1934年,題簽于1942年《曉汲清江》(見圖六),以30.8萬元成交。另一攝影名家盧施福的《臥龍潭煙雨》題簽作品以4.95萬元成交(見圖七)。
民間市場:老照片賣的是文化史料價值
在潘家園開店的小賈最近比較得意,王歧山市長2月14日偶然造訪潘家園,特意在他的老照片專營店里逗留了一會兒,點評了一下他的老照片藏品,評價頗高。小賈對2006的老照片行情充滿憧憬,2005年國慶節期間,他在潘家園開起了自己“蓄謀已久”的老照片專營店。店面不大,但是主營老照片使他的小店在潘家園頗為標新立異,人氣極旺。小賈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在潘家園開店了,最早開的是舊書店,主營古舊書刊和名人手札,近年來他轉向老照片經營。在他的店里,幾乎沒有最近二三十年的照片,清一色是民國和建國初期的老照片。
“老照片賣的是文化史料價值”,小賈認為這一點是老照片最突出的價值。書畫、古舊書刊或者書信手札雖然也具有文化史料價值,但是與老照片有著明顯的區別,前一類收藏品的文化史料價值主要是以文字或者圖表來表現文化史料,而老照片則是用圖像和文字(價值高的老照片通常都有名人題簽)來表現,給人的主要是一種視覺的沖擊,表現和反映的對象比較形象和生動,非常直觀,這是其他收藏品所不能替代的,在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年代,照像是一種非常奢侈的行為,物別是攝影進入我國較晚,早期照像的成本較高,因此數量較少,經過數十年的時間,保存下來的數量較少,收藏研究的價值較高。從小賈的客戶群看,收藏老照片的人普遍文化程度較高,而且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士較多,這一群體相對于其他收藏門類的收藏群體表面上看似乎窄一些,但是比較穩定,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況出現。從價格上來說,目前民國時期至建國前這一段時期的老照片已經沒有幾十元價格的,最便宜的也得幾百元。名人的照片價格也在幾千元一張,要是有名人題簽的,價格更高,上萬元的很正常,幾萬元的也不鮮見。但小賈認為,惟一的缺憾是,老照片的數量太少,有時候碰上特別稀見的,真還舍不得賣,賣了就沒了。
潘家園市場可以算是北京老照片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以小賈為代表的老照片專營店面數量較少。也有幾家經營照片的店,但多數是經營近三四十年的照片,時間上較近一些,不過生意都相當可觀。除店面外,潘家園舊書經營區算也是一個老照片的主要交易區,老照片通常被夾雜在舊書刊里面出售。很多老照片收藏者逛潘家園都是先直奔這一區域淘寶,隨后才會到店里轉轉。
業內人士認為,“19世紀初發明的攝影術,最早的將照片照上金屬片上,圖像模糊。1850年前后發明了拍攝負片再由負片印照片的技術,負片用玻璃板,拍攝前將鮮雞蛋清和感光劑調制的液體涂在玻璃上,照片則印在同樣技術自制的薄如蟬翼的紙上,這一時期的照片在技術上和藝術上都達到歷史高峰。中國19世紀老照片最初大都為歐美攝影家拍攝,拍照費時費錢,攝影師都經過嚴格訓練,拍完便全部帶走。后來在上海香港等地出現中國本土攝影家,拍攝的照片也主要銷售經外國人,因此這些照片在中國大陸極為罕見。(參見圖十一)”
事實上到20世紀早期,攝影已經開始在中國的上層社會流行,目前市場上價格較高的老照片多數是這一段時期的。國內的老照片收藏起步大約在90年代中期,業內人士認為,山東畫報出版社自1996年12月開始推出的《老照片》從書(見圖八),是直接導致國民間老照片收藏熱的始作俑者。該從書的出版帶動了國內老照片圖書的出版熱潮,以及人們對老照片文化內涵的深入探源,從而形成了一股影響持久的老照片懷舊熱潮。誠如《老照片》叢書的出版策劃人汪稼明所言,“回憶靠的是思維,思維是用詞語進行的,而用詞語進行的回憶,卻永遠是形象的畫面,不過這種畫面,除了回憶者本人在冥冥中可見外,別人看不見。直到上個世紀中葉,照相術發明后,這種情況才得到徹底改觀。照相術使一段段歷史定格,成為永恒而真實的瞬間。那瞬間形象的定格,常常含有難以估量的信息和意蘊。”在圖書的影響下,一些國家博物館也紛紛舉辦各種主題的老照片收藏展(見圖九)。這些因素直接帶動了民間老照片收藏熱,這可能是《老照片》策劃人士所未預料到的。
老照片在拍場走熱事實上也基本反映了民間收藏市場的行情,從北京地區的各大收藏市場看,老照片這幾年一直持續走高。特別是在2005年里,老照片在這些市場成了俏貨。有著6年老照片收藏歷史的劉鵬的說法頗可代表當下的市場行情,“以前買老照片還能砍價,如今隨著老照片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再加上存世量有限,有價值的老照片不但一口價,沒商量,而且價位越來越高。”
經常光顧收藏市場的北京知名老照片收藏者趙慶偉對此也深有感觸,“市場上買老照片的人明顯增多,很難淘到珍貴的老照片了。以前到潘家園舊貨市場轉,遇到心儀的照片,要是價格有些貴,可以先不買,反正收藏的也就那么幾個人。現在看到了就要趕緊下手,不然轉眼就沒了。”
老照片憑什么如此走俏呢?這其實主要歸功于收藏者對老照片價值的客觀認知的提高。另一個原因就是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加入收藏行列的收藏者增多,迫使一些收藏者對新的收藏門類進行深入的開發。很多人由于入門較晚,而收藏行為比較講專題收藏,再加上拍賣行為的引導,于是乎老照片便成了首選。
收藏老照片需要客觀評價
并非只要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照片就都具有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雖然在判斷老照片價值方面各個看法,但通行的判斷方法還是有一些可資參照的。比如名家名館的作品、社會各界的名人照片(圖十)、名人題簽照片(參見圖三至圖五)、表現重要的活動或歷史場面的照片、風俗照片、大尺幅的照片、早期著色照片、拍攝時間較早(圖十一)等等都是判斷老照片價值較為可行的幾種方法,價值較高的老照片也不外乎這幾類。這種分類方式也是收藏者通行的老照片題材分類法,同時也是收藏者按專題分類的主要依據。比如有收藏者專門收集名人題簽老照片,有人專門收集各個時期風俗照片等等,多數收藏者都有自己的專題,專題性強的老照片價值相對較高。
中國檔案報主任編輯黃浩民通過媒體建議收藏者,“照片由于可復制性強,很難確定它的唯一性,再加上數量較大,戰爭、‘文革’、名人文藝等內容的照片混雜,收藏者可根據個人喜好和經濟條件購買。收藏者如果想從老照片里增長知識,再現當時的景觀,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某一種類的照片,如風景、人物等;如果只是出于投資的目的,收藏重點可以放在同一種類或珍貴的、年代久遠的照片,要分析它的唯一性和舊聞性?!?
不容收藏者忽視的是,老照片熱也帶動了翻拍復制現象的大量出現。就北京地區而言,對老照片的翻拍復制已經達到了非常的規模,已經出現了一些專門出售翻拍復制老照片的專賣店,收藏市場里有,非收藏市場也有。記者所見,以翻拍復制北京民俗風情、古建筑物的比較多,也有不同時期各界名人的照片,仿制者主要采用老照片為底片翻拍復制,復制品的售價大約在100-200元,這類照片的買家主要是一些喜歡懷舊的人士和一些到中國來的外國觀光客,他們購買老照片多數只是作為裝飾和紀念。
盡管老照片的作假手段較單一,但也不可掉于輕心。從小賈多年收藏的經驗來看,老照片作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用原來老的底片重表沖洗印制出新的照片來,這一類比較好識別,主要看老照片的用紙和顏色。早期的照片用紙比較特殊,紙質發脆,用手折后會留下永久的折痕,會損傷照片,非常不容易恢復。早期的照片沖洗顯影技術主要是銀氧化顯影,老照片表面多數有金屬光澤,而現在沖洗的照片沒有這種情況;另一種主要是用原版的老照片或發表過的印刷品翻拍復制,出來的照片效果較差,很容易分辨。識別這兩類復制品時可以通過仔細察看和手摸,老照入手手感較粗、厚實,復制品較光滑、柔韌度較好。老照片作偽的方法也有兩類,一類是作舊,主要是用茶水或別的污漬把新翻拍復制的照片做出舊照片的自然陳舊感來,識別時可以用鼻子聞一聞,有異味的多數是復制品;另一類作偽手法識別起來較難,就是老照片上偽造題簽,通常出現在名人照片上,題簽的位置不定,照片正面和背面都有。識別是否原來的題簽,這需要對題簽名人的字跡非常熟悉,首先要從字跡上辨認,是否與該名人筆跡穩合,其次是對題簽內容的鑒定,比如照片是送給誰的,受贈者與題簽者的關系等等,再者也可以單純從題簽的墨色和印單的顏色是判斷,題簽的年代越久遠,字跡墨色和印油吃紙的滲透性越強,早期的題簽的墨色都比較沉穩自然,也可以拿一張紙巾沾一點兒清拭一下字跡,如果能拭下墨色來,多半是新題的,這一種辨別方式可借鑒書法的鑒別方法。
數碼時代的到來,雖然給傳統以膠片為主的攝影技術以致命的打擊,但是對于老照片收藏者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據報道,今年1月中旬,尼康公司宣而自當月開始,“將停止生產大部分的傳統膠卷相機,不僅尼康,就連奧林巴斯、佳能等相機大廠也在紛紛進行著戰略調整,傳統相機業務所占比例已經越來越少,傳統相機作為一個產業正在逐步淡出大眾消費的視野?!边@標志著21世紀的攝影技術將正式告別膠片時代,傳統的攝影技術將居于邊緣地位。因此,20世紀在傳統膠片技術下產生的老照片將真正成為歷史記憶,其作為收藏品的身份將越來越為人們所共識。對于20世紀早中期的老照片來說,未來的價格走向看來注定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水漲船高。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