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水下考古嗎?
你了解水下考古嗎?
你了解水下考古嗎?
2005年6月,福建東海漁民在碗礁海域無意中發現一條沉船。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隊聞訊而至,從9月16日開始,連續5天的“碗礁一號”水下考古獲得重大發現:從這條300多年前的清代沉船上,出水90多種器形、近萬件的將軍罐、鳳尾樽、筒花觚、高足杯等文物。這是我國最近的一次重大水下考古活動。
不平靜的水下世界
中國水下考古工作的起步,源于20年前。
1985年,英國人米歇爾•哈徹偷偷在南中國海一條沉船遺址中打撈了大批清朝康熙年間的青花瓷器、金錠等珍貴文物,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拍賣了約2000萬美元。此事引起中國政府及文物部門的關注。
1987年,由國家文物局牽頭,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國家博物館)設立了至今仍然是我國唯一的水下考古專業機構——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
從1987年到2004年,經過多年培訓,我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水下考古隊伍。2003年在廣東陽江建立了培訓基地。
由于海岸線漫長、歷史沉船眾多,中國的海底寶藏不可盡數。面對盜掘、損壞,水下的世界并不平靜。
“沉船年代久遠了,慢慢地它上面會長珊瑚,覆蓋了船體。盜掘者不會像我們一步步繪圖、測量、照相,他們在上面拿炸藥炸,炸開再掏,這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失。”李濱說。
1989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目前水下文物保護法正在修訂之中,水下文物保護的力度正在加大。
“1989年時,全國只有11個水下考古隊員。設備也缺乏,經過十幾年,現在我們的水下考古基本走入正軌了。”考古隊員、水下攝影師李濱說。
沉睡的歷史浮出水面
水下考古隊成立以來,先后對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數十個水下沉船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遼寧綏中縣的元代沉船、西沙群島華光礁和北礁沉船、廣東南宋沉船等遺址考古取得許多重大的發現。
“沉船宋元的比較多,還有明清的。”李濱說。
1991年和1992年,水下考古隊在廣東省新會縣曾先后3次進行水下調查,確定了幾個史書所載的宋元海戰沉船點。第3次調查時,潛水取出一塊船板,經測定,正和宋元海戰年代基本相符。這為今后的發掘打下基礎。
在遼寧綏中,水下考古隊發現一艘700多年前滿載元代瓷器和鐵器的商船。經鑒定,這批文物屬元朝時期河北省磁縣的磁州窯系的產品。這批水下文物的發現,為研究元朝時期磁州窯瓷器生產銷售、北方船舶制造史、河北、遼寧一帶與朝鮮、日本的海上貿易史,提供了重要依據。遼寧綏中元代水下沉船遺址被評為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2年西沙水下調查,是我國首次在遠海進行的水下考古發掘。考古隊在海上作業39天,共發現五代、宋、元、明、清各個年代的水下文物遺存13處,發掘獲得出水文物1500余件。
2001年到2004年,對廣東“南海一號”南宋沉船進行了勘查試掘工作,已經出土了數千件文物。目前,“南海一號”沉船的發掘與保護方案正在制訂之中。
2005年“碗礁一號”考古的發現,使得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一步明晰。
除大規模的沿海沉船和遺址考古外,水下考古隊還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用李濱的話說,“凡是水下的,我們都管。”
水下考古隊曾進行了重慶朝天門碼頭“靈石”水下碑林、“白鶴梁”水下題刻、云陽龍脊石題刻等古代遺跡調查,進行中山艦打撈等。1996年,首次參與國外水下考古工作,赴日本愛知縣參加“中部空港”建設水下考古。1999年香港竹篙灣建迪斯尼樂園,進行填海前水下調查。2001年進行云南撫仙湖水下遺址調查。
“今年最主要的就是做沿海調查。今、明兩年跟肯尼亞還有個合作項目,那兒發現鄭和的一條船。”李濱說。
不尋常的水下之旅
水下考古并非像游覽海底世界那么愜意。
“我們每個隊員都被海蜇蜇過,腫起來一個星期消不下來。”徐海濱說。
“我第一次在白礁遺址潛水,雖然受過培訓,還是有點緊張。水下環境比較復雜,沉船周圍環境惡劣,不小心會破繩子纏繞住。水下一些動物,如海蜇、海膽等,有毒,扎人很厲害的。”
徐海濱從事水下攝影十幾年。他說,水下考古一般是先下水攝影,照完相后再水下作業。“一般沉船遺址不會很深,10米、20米的樣子。”
“潛水要快下慢上,上水快容易得減壓病。關鍵心態要好,遇到什么事都不要慌。要成隊潛水,2人一組,出現危險,可以互救。如果一個人的氧氣設備出現故障,另一個人把備用氣嘴給他,一同呼吸。”
根據水壓、水流、潛水員的肺活量大小,20米以內的水下,考古隊員大概能工作半個小時。
背起氧氣瓶的潛水游戲跟水下考古絕對是兩個概念。考古隊員必須使用大約70公斤重的潛水設備——呼吸器、潛水服、面罩、壓鉛、腳蹼、潛水表和潛水刀等。這些潛水用具雖然能保障潛水員的生命安全,但同時也增加了潛水員的負擔,限制了潛水員身體活動的自由度。
“潛水的危險很多。”李濱說,“不僅有減壓病,水下也容易迷失方向。”
“不過,按潛水規程走,就不會出事。我們團隊配合很好,總能順利完成任務。” 徐海濱笑著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