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移的界限
飄移的界限
飄移的界限
80年代,藝術家因為思想資源的匱乏,向現代哲學尋求理念支點而被戲稱為“半個哲學家”;90年代,藝術家則充當起“半個社會學家”的角色。進入新千年,他們已經利落地穿上了“圖像革命者”的外衣。 因為,在技術革命將物質世界不斷地簡化和濃縮后,藝術與日常的界限業已崩盤,自此,在多元豐富的呈現方式里,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家的對象。含糊、游離的藝術界線,成就了當代藝術的一個典型特征,同時也給當代藝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參加本次展覽的廖曼、劉婷婷、羅振鴻、王璽、楊勛、張琳六位年輕的藝術家,雖然有著類似的學院教育的背景,但他們專致于更個性、細膩的自我表達,也擅于將這個時代的視覺的經驗,納入自己創作的圖像資源之中。
廖曼的作品是以一種曖昧的姿態闖入我們的視野,在加勒比海和煦的陽光里,性感的沙灘女孩帶著柔軟而甜美的笑,迎風而立,仿佛試圖喚醒滾滾物欲里的最后一絲純真。而劉婷婷則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緒來對現實進行嘲諷,打扮入時、涂脂抹粉的家庭主婦被異化成豬人形象,或搓麻、或讀報……在單調、重復的生活里一天天老去。羅振鴻的小人系列則帶有明顯的卡通化傾向,復雜的社會群體被簡化成一組組群像。當那些張著鮮紅大嘴,仰著無神小臉的人們如此整齊劃一的出現在你面前,才發現原來我們外表溫和,內心卻壓抑造作。王璽注重整個畫面的構成和布局,你很難想象二維平面內竟然能夠容納下如此龐雜的信息量,異化的圖式的很值得細細玩味,折射出新人類對消費娛樂的沉溺以和對苦難的遠離。楊勛的作品以園林、假山石、流水等傳統圖式為創作對象,將博大的中國文化意蘊引入自己作品,容易引發觀者的共鳴。不難發現在光影搖曳之間,潛伏在視覺形象深處的是一種人文關懷的態度,強化了作品的精神張力。張琳一直致力于微觀世界的探究,生命起源于細胞,而止于此。這既然是整個世界的本體,就應是藝術不可回避的問題。其作品里空間被明快的色彩分割,呈現了一幅神秘、靜謐、流變的圖景。
很明顯,他們的作品不同于純粹的心靈獨吟,也不是肆意簡單的物欲狂歡。藝術家用自己的生存境遇、情感體驗的視覺傳記,來投射當代藝術觀念與審美趣味的界線。從他(她)的視角,在我們熟悉的生活表象里切下一個個不同的截面,生成一幅幅鮮活的視覺圖景。宛如他們年輕的生命一般,躁動、惆悵、孤寂、反叛,卻充滿希冀,他們前輩不盡相同。所以,我希望這是一個和過去告別的展覽,并試圖重新確立一個參照系來與上一代的藝術做出劃分,這就是展覽的一個核心的策展動機。
盡管他們目前尚未完全或者很難從這個體系中割裂出來,但一切真正意義的脫離和全新的轉變,不都是從試圖開始的?當代藝術的走向有時候就是這樣的,當你相信這個界線和方向觸手可及的時候,它往往會鏡花水月般地蕩漾開去;而你以為望塵莫及時,它卻悄然而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