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拍賣:書法何時不做配角
書畫拍賣:書法何時不做配角
書畫拍賣:書法何時不做配角
盡管古來有“書畫同源”之說,且在其姊妹藝術(書法、國畫、篆刻)中書法無可爭議的居于“老大”的位置,但在歷來的書畫市場中,它卻始終處于位高價卑的困境。
近10年來的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結果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以中國嘉德2005年秋拍中的中國近現代書畫專場為例,其第一場拍賣中書畫拍品共247件,其中書法作品所占比例只有3%;第二場拍賣中的436件拍品中,書法所占比例雖有所上升,然而以謝世不久的啟功先生的書作為多,余下的則是一些過世多年且被世人公認的大畫家、大書家的書法,如黃賓虹、齊白石、張大千、溥儒、沈尹默等。而隨后推出的中國當代書畫拍賣專場中,全場108件拍品中竟無一件書法作品,“佳書不如孬畫”的潛意識在藝拍市場中的作用力不可低估,這當然不包括稀若晨星的唐宋以來的名家名跡。
所謂“佳書不如孬畫”,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這是人們對書法作品的認識和理解水平有待提高,過分的“埋怨”收藏者的收藏意識和收藏品位,對促使人們在偏愛國畫的同時,重新認識書法作品的藝術價值,或多或少會產生那么一點適得其反的負面作用。
拿林散之、啟功二位先生為例,他們都是以其書名享天下,雖然他們的書作為收藏家所青睞、所追棒,然而在人們的收藏意識里,如果面對他們的畫作反而會義無反顧地以更高的價錢去收藏。甚至有的收藏者會認為,與其花錢投資其書,不如以10倍的價位收藏其畫。終究畫作的藝術元素符號較之書作的元素符號更能“撩撥”各階層人的審美感悟,看來,人們“重畫輕書”的收藏和投資意識的改變尚需時日。
如今,很多原先以書、印名享天下的書法篆刻家幾乎無一例外地操持起了畫筆,繼而又享有畫名,如韓天衡、王鏞等。這也不足為怪,歷史上的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諸先賢,又有哪一位不是以其雄厚的書、印的修養構筑了他們后來杰出的繪畫藝術的審美體系,又有誰能強求收藏家對以上書畫篆刻俱能的書畫篆刻家的書、畫、印作品作等價收藏呢?
書法,作為一種承傳千余年的國粹藝術,它的內涵和意蘊自古以來并沒有失去其應有的欣賞者,“高處不勝寒”的特殊位置,又使得它自始至終沒能像繪畫那樣擁有廣泛的受眾。就像京劇,其唱、練、做、打,一招一式無不功深百煉、奧妙無窮,但它的自發的“票房價值”較之其他演藝形式卻相形見絀得多。同樣道理,我們能說我們的收藏者沒有藝術鑒賞力嗎?
換言之,任何藝術形式都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其創作理念要符合現如今人們的審美需要。相對于繪畫而言,當代書法的語言符號卻顯得不是“與時俱進”,傳承派和革新派的無序“交火”,“死寂”和“怪誕”、“學究”和“無知”充斥著書壇,可品、可讀、可賞、可藏的書法精品難以產生,先賢給我們留下的為數本來就不多的受眾也就所剩無幾了。因而,在如火如荼的藝拍市場中,當代書法的尷尬處境就越發凸顯出來了。
對當代書法家而言,失去市場份額易,奪回市場份額就有點難上加難了。如何重新打造今天的書法家形象和培養自己的市場群體以及構筑新的市場空間,這成為擺在整個書法界面前的一道嚴峻的課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