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油畫值錢了
中國當代油畫值錢了
中國當代油畫值錢了
從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作品被社會普遍不理解、不接受,到今天被市場接納,經過10年,這股新生力量已經漸趨成熟,其畫作已成為國內收藏家和藝術品投資人收藏與追捧的對象。剛剛結束的嘉德、榮寶拍賣公司的秋拍,兩家油畫專場的成交率分別為69%和48%。現代油畫家的參拍作品占到作品總數的1/3,雖然沒有什么大的奇跡出現,但他們在市場上的號召力,業已以群體的優勢凸現出來
2000年:油畫收藏的好年景
自1994年中國拍賣業恢復以后,各家公司就開始進行油畫的拍賣。若論現代油畫的拍賣,中商盛佳拍賣公司是曾經做得最大的一家。而經過6年來的發展,嘉德公司被廣泛認為是做得最好的一家。市場引領潮頭,而左右市場的風向與人氣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打開1999年嘉德秋拍油畫前十名的目錄,可以看到:當代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都不在其列,領銜的藝術家是吳冠中、陳逸飛、關良、林風眠、吳作人等老畫家和艾軒、羅中立、俞小夫等常態藝術家。到了2000年,情況有了大大的不同。
今年算是中國油畫的好年景,更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豐收年,其主要徵候表現在于今年年內有份量的油畫大展多,「成都世紀之門現代藝術展」、「二十世紀中國油畫展」等里程碑性的展覽,一方面對中國油畫風格的流變進行了歷史性的回顧;另一方面則進一步啟發和引導了日趨活躍的中國油畫市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藝術博覽會也力推現代油畫家的作品,結果是聲勢與人氣均旺。在這種情況下,拍賣公司的藝術判斷和市場判斷都到位,沒有理由不因勢利導,做大做好現代油畫這塊市場。我們從相應的一些畫冊可以看到,王廣義、方力鈞、張曉剛、劉小東、曾凡志、夏小萬、喻紅等一批當代藝術家的油畫都已上拍。有些作品是畫家的90年代初中期的作品,當年不被看好,今日終獲青睞。
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文化,斷代似乎很重要。油畫來中國,最早的要數1723年的一幅《梧桐仕女圖》、其實它很難讓人把它當成油畫,充其量只是用油彩畫的工筆重彩、并且是畫在絹上的。油畫真正傳至中國,只有百年的歷史,是伴隨著科學、民主而來的。以后油畫一直充當著代表理想的貴族形象。然而近20年,繪畫的語言、風格不同以往,甚至出發點也不一樣了。以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為線,就有了傳統與當代的分野。這種劃分是很微妙的東西,實際上,在1989之后,又有了「后89新藝術展」等形形色色的展覽和劃分,今天活躍在畫壇上的許多人,當年并沒有作品參加89大展,但他們的價值取向、藝術品味,與89藝術大展所表現的精神相契合,便匯合成一股整體力量。
收藏家、藝術品投資人如是說
最先看好中國當代藝術的無疑是一些在京居住的外國人,國內收藏家在90年代初中期的收藏目光仍然集中在傳統的硬木家具、瓷器、國畫上,油畫的收藏也因循于在歐洲留洋而歸的名士藝術家圈子里。大名鼎鼎的陳逸飛雖不在此列,但他作品中的情調可能更古舊。而中國當代藝術的實踐者們在圓明園村、東村等地麇集著,一邊創作,一邊過著青鹽拌面的日子。國外個別的收藏者的個別行為漸漸引來有投資意向的畫廊,他們紛紛被邀請到海外辦展,漸漸地也參加海外知名的學術大展并獲獎,走了一條由國外廊畫包裝上市且行情越來越好的道路,生存狀況也今非昔比。
而國內最早的油畫收藏家和投資人,一般都是由拍賣市場引領入門的。北京環碧堂古典家具館董事長李國勝最早是陳逸飛油畫的追捧者,他曾以286萬元和122萬元的價格買下陳逸飛的油畫《山地風》和《上海灘》,近年來,他開始有目的的收藏一些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他表示:作為投資人他已意識到中國油畫在不久的將來在世界油畫史上有一席之地。另也有一些收藏者純粹是由愛好起家,原在中央樂團供職的顧澤,有一年在王府飯店看了一次「世界名人名作」畫展,她說一時間感到極大的震撼,于是她開始進入全新領域,關始了她收藏的里程,如今顧澤已收藏有季大純、丁方、于振立、王玉平等20余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投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比投資有定論的老藝術家和常態藝術家的作品風險大,這是常識。但是經過市場經濟洗禮過的投資人也自有各自的看法。做電腦生意起家的趙建偉1997年因偶然的機遇開始了油畫的收藏,至今3年的時間已有5000余幅的藏量,其中不乏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對于投資風險,他是這樣解釋的,投資必須引領先機,財富險中求,這其中才有投資的樂趣。更何況,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大多處于起步的階段,今后有著更大的升值空間和可能。 今年年中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百年油畫展,大有總結的味道,歷數了油畫在中國的百年輝煌,同時舉行的研討會上是另一種氣氛,可以說很悲壯,油畫在這里成了世紀末要被拯救的「最后的貴族」,是否保持它原有的尊嚴嚴重到了「保衛知識分子良心」的高度。它所針對的正是活躍于世界藝術大展上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以及其中所傳遞出的趣味。
另一方面,日益發達的資訊業對當代藝術品的傳播和解析卻要寬容的多。時尚類、藝術類的報刊、網站開辦的有關欄目,逐漸啟發了潛在的消費力量,影響了新興的產業階層和白領階層。在此次嘉德和榮寶的拍賣現場,有一些年輕陌生的面孔出現,他們的知識肯景、審美結構等素質與當代藝術更具親和力。這些人中,許多人并不想做完完全全的藝術品投資人,有的出于裝飾家居,張顯個性、保值增值的目的等偶爾因由而進入這一市場,但是這一群體的人基數大且有不斷增加的可能。 摘自《三聯生活周刊》2000年第23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