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收藏的四種武器
當代藝術收藏的四種武器
當代藝術收藏的四種武器
自稱為終極收藏家的黃燎原覺得,投資并不是壞事。但他建議收藏者在3到5年之內不要把作品轉手,容畫廊有時間把市場做好,讓畫家成熟—這樣,收藏者的收益其實也更大。
黃燎原堅持要把中國當代藝術稱為“中國現在藝術”。才只是一年多之前,他從搖滾音樂人轉向畫廊經營者,當時光顧他畫廊的收藏家有90%都來自國內。“他們都是我一手培養的。”他笑著說,“中國許多收藏家的眼光比較滯后,關注的作品還停留在寫實階段。不過陳丹青也常對那些收藏家說:你們應該跟燎原走。”
除了經營畫廊之外,他也時常抽空撰寫一些有關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文章,用詞淺顯,很容易看懂。從“現在藝術”的提法,就能看出他不喜歡用大詞。“我們都知道,中國現在正在花大錢陸續買回過去幾百年間流到國外的中國古董。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把眼光放到中國現在藝術收藏上來的話,過不了多久,這種悲哀的事情還要重演。”黃燎原說。
根據收藏習慣的不同,黃燎原將藝術收藏家分為五種。第一種人出于個人喜好,完全按照自己的趣味去購買作品。第二種人可以說是從前段時間的“炒房團”轉化而來的“炒畫團”,他們購買藝術品的動機就是期待升值。第三種人的習慣則是跟著自己所信任的畫廊進行收藏。第四種人在購買作品的時候,會綜合考慮個人的喜好和升值空間兩方面。第五種人就是所謂的“終極收藏家”,他們會分析藝術發展的脈絡,依照自己的判斷進行收藏。黃燎原自稱是終極收藏家:“如果年紀大了之后不缺錢,我會把自己的藏品捐給國家。”
對于“炒畫團”,很多收藏家和畫廊經營者都避之唯恐不及。而黃燎原的看法則比較實際:“投資不是壞事。如今西方藝術家的作品每年升值的幅度是8%左右,而中國現在藝術家的作品每年升值的幅度則要達到15%-20%,這種吸引力肯定是很大的。不過藝術品跟樓市不同,頻繁轉手一定會造成市場混亂。”他的畫廊的做法,是建議收藏者在3到5年里不要把作品轉手,容畫廊有時間把市場做好,讓畫家成熟—這樣,收藏者的收益其實也更大。
黃燎原
1965年生于北京。做過編輯、記者。1993年創立漢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從事歌手包裝與推廣工作。1998年任《音樂生活報》副總編輯。1999年起任唐朝樂隊經紀人。2002年起任二手玫瑰樂隊經紀人。2004年創立北京現在畫廊。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幾個指標:
展覽經歷—藝術家參加國內外大展的經歷,其中又以威尼斯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為最高階梯。收藏經歷—主要是指一個藝術家作品被哪些重要的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家和其他重要機構所收藏。拍賣經歷—這幾年,各大拍賣行都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現在藝術,國內的嘉德、華辰和翰海,還有世界上最大的兩家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都是可以參考的標準。
代理畫廊—目前代理中國前衛藝術家的著名海外畫廊有法蘭西畫廊、亞歷山大畫廊、東京畫廊、麥勒畫廊、小山登美夫畫廊、漢雅軒、少勵畫廊等。
除了以上硬指標之外,可供參考的軟指標還包括藝術家的才氣,與經紀人、批評家和策展人的關系,媒體對他的關注程度,以及曾經進入過哪些博覽會,如瑞士的巴塞爾博覽會、法國的菲亞克博覽會、德國的科隆博覽會、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拱之門”博覽會、美國的邁阿密-巴塞爾博覽會等都是大師林立之所。
除了經營畫廊之外,黃燎原也時常抽空撰寫一些有關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文章,用詞淺顯,很容易看懂。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