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拷貝西方風格是一種必然階段
藝術 拷貝西方風格是一種必然階段
藝術 拷貝西方風格是一種必然階段
新京報:收藏如此眾多的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你究竟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現狀?
希克:如果要做一個劃分的話,我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有兩種。一種是世界性、國際性的,探索人類所關心的問題,比如說愛情、死亡等等;而有一種則是必須在中國獨特背景下才能理解的類型。
比如說張曉剛《大家庭》系列,畫面大多是表現一家三口,如果不明白中國的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就無法理解這一作品的內涵。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背景的作品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這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新京報:中國當代藝術越來越頻繁地在國際舞臺上亮相,也有著名的拍賣行在拍賣,對改變當代藝術的現狀是否會有幫助?
希克:雖然中國當代藝術知名度在國際上越來越高,但總體來說,在國際藝壇上,還是歐洲、北美的藝術家占據上風。不過中國的藝術雖然未躋入國際主流,但在實驗藝術中卻有個很好的開始。
新京報: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各種風格,不少國內批評家頗有微辭,認為很多只是對西方作品的復制,你怎么看?
希克:有些人把中國當代藝術看得過于簡單化了。
認為某某的作品是一種對西方的復制,就是不足。其實我們還必須看到中國社會的特殊背景下的藝術作品必然有其特殊性。美國的一些藝術作品是美國商業文化的反饋,而中國的一些藝術家也會出于針對商業文化做一些類似的拷貝。雖然很相似,但我們卻不能橫加指責,這是一個必然階段。
新京報:你覺得近幾年來中國的收藏機制有什么改變?
希克:在中國,畫廊與收藏機制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的。而當時畫廊還無法得到和展出所有的作品,收藏家還需要自己去尋找藝術家。不過近幾年來有所好轉了,畫廊越來越多,那就意味著會將更多的藝術家推向前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