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的回聲
世紀末的回聲
世紀末的回聲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藝術的多樣化形態也更加豐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促動了城市的發展,社會生活也逐漸從以農為主轉向了工業化的形態。因此,90年代初期藝術家也把遙遠的、歷史的眼光投向了城市生活。“新生代”藝術就發生在這一時刻。以前重視生命,因而形成了種種各不相同的寫實主義,1985年以后,人們開始重視大觀念,80年代的結束也為中國意義上的新潮美術畫上了休止符。新生代藝術家喜歡描述日常生活瑣事,常常以自己最熟悉的人物作為藝術作品中的主題人物。“新生代”畫家由于自身的生活經歷,不再延續85新潮的觀念圖式,而是把關注轉向近在眼前的平常生活,寫實但又有個人的獨特樣式,不僅能突出作品的“此時此在”和“具體真實”性,也能準確表達對自身存在生活的感受。在創作中,“新生代”藝術家往往以同學、朋友、家人為原型,以畫室、街巷、家居為背景。這種方式的運用改變了藝術院校慣例性地去一個特定的“生活基地”,集體性體驗生活后再進入創作的做法。他們以這種方式認真地提示出眼前常常存在的、平靜的、細膩的、持久的生活真實。對現實處境,即城市的生活感悟的表達是“新生代”藝術家足以體現“身份”的象征,比如,劉小東畫父母和進城打工的民工,喻紅表現傍晚街頭的情侶,趙半狄描寫居室中懶洋洋的日子,李天元的作品是《發廊》,韋蓉、王浩的筆下則是《公共電話亭》、《菜市場》、《十字路口》,展望的雕塑是《人行道》上的匆匆過客。城里人普通、平凡的市井圖像,是“新生代”藝術家自覺達成的共識目標。
“新生代”在藝術內容與形式上的轉向意喻了社會正在由以農為主的形態向都市經濟活動為中心的變化。都市的發展使藝術家感受到自身生活和自身存在環境的改換,這種背景是90年代藝術的一個參照系,因而也形成了一個以都市生活為表現對象,以都市文化方式為表現特征的都市藝術。這種藝術有多種多樣具體的形式語言和表現特點,如90年代初期出現的“政治波普”、“艷俗”和“玩世現實主義”等藝術風潮主要就是針對日新月異都市中流行文化和大眾時尚來進行反諷的具體方式。在手法上采用挪用和模仿,常用鮮花、錢幣和可口可樂,巧裝打扮的美女,油頭粉面的小生和洋洋自得的農民企業家作為視覺符號,人物呈現出造作弄勢的姿態,色彩則極其鮮麗,如同隨處可見的廣告圖像。
“政治波普”代表畫作有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李山的《胭脂》系列、余友涵的《戰爭年代》、王子衛的《獎狀》、魏光慶的《紅墻系列》以及陳文波的《產品》等等。而“玩世現實主義”的代表畫作有劉小東的《白胖子》、方力鈞的《系列1—3》、劉煒的《兒童年代》、岳敏君的《大團結》、楊少斌的《軍民一家》等等。
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地區也出現了“卡通一代”藝術,其主題也是針對城市時尚,具有強烈的現實特征。無論地區的差別或主題的不同,中國當代藝術在90年代里確已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語言方式,并且以此構成了藝術多樣化的整體面貌。
同時,藝術學院中對西方古典主義風格的深入研究,中國畫中抽象水墨的嘗試和表現與張力觀念的介入,以及對傳統藝術多種角度的積極繼承探索都構成了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多維圖景。藝術語言的多樣化還促進了藝術語言系統的派生、獨立和強化,90年代中期女性藝術的形成就是一個表征。女性藝術是相對于現實中公共藝術語言的一種特殊個性的藝術語言系統,這也成為在現代社會中女性人格獨立的一種體現和社會全面開放中話語方式多樣化的具體表現。出現了如喻紅、劉虹、徐曉燕、申玲等一批女性畫家。1998年3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女性藝術展》不僅有眾多的當代女藝術家作品,也對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女性藝術發展的回顧和總結。
應當說,觀念藝術是90年代藝術多樣化形態中的一個重要表現。觀念藝術主要是借鑒西方后現代主義的一些形式來作為當代文化的表述方式。比如裝置、行為、影像等等。對觀念藝術本身,目前還存在多種認識,但觀念藝術的表現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多樣化主要呈現形式,我們既沒有必要為此恐懼而盲目封殺,也沒有必要將它奉為惟一的當代藝術形式。雖然當下的觀念藝術也是良莠不齊,但這一問題實際上同樣存在于其他藝術樣式之中。從90年代開始,一些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還參與了威尼斯雙年展等國際藝術展示,中國當代藝術正在更多地與世界交流,逐步成為具有自我民族特性的話語。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