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新潮,激情的歲月
85新潮,激情的歲月
85新潮,激情的歲月
1985年,對于中國當代藝術是一個重要的時刻,這一年中不僅產生了“85美術思潮”的開端和中國畫大討論,許多大大小小的展事中也都充滿了有新意的作品。85新潮美術對藝術樣式的探索令人嘆為觀止,可以說是“將西方整個現代藝術重新進行了一次演習”。從表現主義,立體派、抽象派到達達主義以及裝置、行為、場景等藝術形式的嘗試都使藝術家思維空間大大解放。
《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被批評家認為是一次“思想上的銳氣和藝術上的多樣化”為特色的展覽。這次展覽的作品直接體現了從80年代初期開始的在理論與實踐中藝術思想的解放,而每幅作品在形式上的新穎就是這種觀念更新的最好表現。因此,對《在新時代——亞當與夏娃的啟示》、《春天來了》、《140畫室》、《渴望和平》、《李大釗•瞿秋白•肖紅》、《1976年4月5日》等作品的獲獎,更多的是對這些作品形式語言在各自生活基礎上創新的肯定。
張群、孟祿丁合作的油畫《在新時代——亞當與夏娃的啟示》采用的是超現實主義手法,畫面中的現象元素都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但作者卻將這些元素進行了反常的組合,構成了一個陳述某種新觀念的圖像。另外,李貴君的油畫《140畫室》表現三個青年學生在畫室的平常狀態,雖然它在形式與技巧上并沒有太多的特別之處,但反映出了一種新的觀念背景。谷文達的《圖騰與禁忌》中則充滿著沉重的哲理性和理性思考的品格。
85新潮美術在內容上是由原來的農村題材開始大量地轉向城市題材,轉向個人內在精神的表現,在貼近城市這一方面,浙江“85新空間”展具有突出成就。耿建翌的油畫《仲夏游泳者》、《第二狀態》都是以城市人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表現了對城市生活狀態的夸張。宋陵的彩墨畫《人•管道》系列也直觀地說明了城市中工業化整一規范、機械文明的同一化“冷冰冰”的感受。
另外,1988年10月,在中國美術館同時舉辦了呂勝中現代剪紙藝術展和徐冰的裝置藝術《析世鑒——世紀末卷》作品展,這兩個展覽在泥沙俱下的新潮藝術中有著獨立的價值。徐冰的《析世鑒——世紀末卷》是由作者在兩年多時間中自己刻就的方塊“漢字”的印刷品組成的。這些“字”類似漢字又不是漢字,只是一種中國漢字式的符號,在觀眾的詮釋阻隔中,它就像一部“天書”,永遠無法解讀。似乎與現代文明的困惑相對應,呂勝中的現代剪紙《彳亍》則是由半壁帶有民間美術意味的“腳印”構成的,在這個場景中,呂勝中創造了一個永遠不能走出的“迷宮”,給人詭秘錯落、悲喜交集之感,將中國傳統的藝術符號成功地進行了現代意義的表述。在新潮美術后期,宣泄及浮躁傾向日益明顯,脫離生活實際的形式,炫人耳目的風氣不斷蔓延,這也最終導致了1989年2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展”終于違背了主辦者的愿望而成為“新潮美術的謝幕禮”。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