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投資:面對炒作和國際化
中國當代藝術投資:面對炒作和國際化
中國當代藝術投資:面對炒作和國際化
中國當代藝術無疑是這次饕餮大會中的主食,張曉剛于1998年創作的《大家庭系列:同志NO.120》以超出估價兩倍的97.92萬美元(約人民幣810萬元)落槌,成為全場明星。而送拍的近150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中,僅有8件流拍,逾90%的成交記錄給中國當代藝術第一次集體向國際市場探路照亮了明燈。
中國當代藝術的虛火
“幾乎所有到場的華人都很亢奮。張曉剛的那幅《大家庭系列:同志NO.120》被一位新加坡買家頻頻舉牌拍走。”北京現在畫廊的主持人黃燎原說,“但我們希望能在這個市場上看到更多來自收藏機構、基金會的買主,而不是投機者。”
從2004年秋拍開始,中國的當代藝術開始在蘇富比、佳士得等大型國際性拍賣公司中以專場形式亮相。張曉剛于2002年所作、尺幅為80×100cm的《大家庭系列——兄妹》曾在2004年的拍賣會上創下了42萬港元的拍賣記錄。1年半之后,尺幅為190×150cm的《大家庭系列:同志NO.120》飆升到97.92萬美元。黃燎原所代理的藝術家作品在此次拍賣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他的臉上卻并沒有太多笑容:“博物館、基金會等機構和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應該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最堅挺的支持力量,他們的缺席提醒我們,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虛火過高。”
“這兩年,中國當代藝術被炒作得太厲害了。目前,市場中流通的優秀畫作還是太少。雖然看上去市場很火熱,事實上好的作品一件難求。”上海香格納畫廊的主持人勞倫斯先生持同樣的觀點。作為第一批將中國當代藝術家推向國際收藏市場的畫廊之一,香格納曾經是巴塞爾博覽會上中國當代藝術的領頭羊。“股票、房地產作為投資‘三駕車’中的兩項傳統業務開始越來越難以把握,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把關注點挪到了‘第三駕車’——藝術品投資上,同時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大量作品被投資人攥在了手里,我們很擔心。投資人的大量涉足,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變得十分脆弱。也許一些細小的客觀環境變動,都會導致投資人大量拋售藏品。
”國際市場需要國際化的作品
“紐約蘇富比是一塊試金石,想要進入國際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必須有國際性的藝術作品。”勞倫斯這樣說。在過去幾年里,趙無極、朱銘和朱德群等近現代藝術大家的作品在港臺地區拍賣市場上價格一直比張曉剛、方力鈞等人的畫作高,但這并不表示他們在國際市場中就比晚輩們的作品更有說服力。“在港臺,或亞洲地區,也許趙無極比張曉剛更有號召力。但就作品的國際性而言,蘇富比紐約專場的拍賣告訴我們,張曉剛、方力鈞等人的作品更具國際性。他們的繪畫語言、關注內容更能受國際收藏者的推崇。”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一批中國當代藝術家開始在國外尋找自己的發展空間,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蔡國強、徐冰、張洹等人。作為第一批受到國外藝術界認可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蔡國強和徐冰等人的作品在過去幾年中一直穩居中國當代藝術拍賣中的龍頭位置。此次紐約蘇富比的拍賣記錄改寫了這個歷史。在位居前十名的拍品中,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同志NO.120》、《航海員(女孩)》和《大家庭系列:同志NO.4》分別占據了第一、第三和第四的位置,而岳敏君則以1998年所作的油畫《獅子》填寫了榜眼的位置。而此前呼聲甚高的徐冰名作《會飛的鳥》和張洹的裝置《和平》則居張曉剛和岳敏君之后,拍出了40.8萬美元的價格。
“這是個很好的例子,告訴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國際性。”在勞倫斯的定義中,藝術家旅居海外并不代表他們的作品就具有真正的國際化。藝術作品關注的題材、反映的社會內容和藝術家的視野,都影響著作品的國際化程度。他說:“1995年前,很少有國外博物館和國外策展人來中國尋找藝術品。那時,旅居海外的藝術家比本土藝術家有更多參加國際性展覽的機會。自然,他們也就能博得更多的國際性關注。”翁菱也許是最早開始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家海外市場的本土畫廊主持人之一。在她的印象中,到中國來尋找當代藝術作品的國外博物館和收藏機構從1997年開始越來越多了:“現在中國本土藝術家也能和旅外藝術家一樣,獲得許多參加國際性展覽的機會。國外關注中國本土當代藝術家的收藏者和機構越來越多。就目前的國際藝術品市場而言,中國藝術家露面的機會均等了,收藏者對藝術本身的關注就更重要了。”
雖然整體成交額比預估價高出了整整一倍,而處于亢奮狀態中的投資人,正在瘋狂地買入、賣出,這讓中國當代藝術正式邁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走得很怪”。勞倫斯說:“一切都只是剛剛開始。”
中國當代藝術投資熱點
政治波普
這一誕生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前衛藝術形式,綜合了美國安迪·沃霍爾式的波普藝術(PopArt)和中國“文化大革命”中的領袖崇拜、群眾革命大批判等視覺形式。其主要代表畫家為王廣義、張曉剛、余友涵、李山等人。其中,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與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作品無疑是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春拍中的熱點。
玩世現實主義
在王廣義和張曉剛等人之后,方力鈞、岳敏君、劉煒、曾梵志、宋永紅——這批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人開始關注市場經濟活躍后騷動的社會環境。具有小市民色彩的潑皮風格成為他們對那個時代的注解。在這些代表人物中,方立均、岳敏君和曾梵志的系列作品都是2006年中國當代藝術春拍中頗受追捧的拍品。
旅外藝術家
嚴格來說,旅居海外的中國現當代藝術家出自兩個不同時代。以趙無極、朱德群等人為代表的中國畫家誕生于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們將中國的傳統繪畫與西方油畫相結合,走出了自己的風格,并被國內外藝術界認可。而上個世紀末期在“85新潮美術運動”后游歷海外的藝術家中,蔡國強、徐冰、張洹則是代表性人物。他們不再僅僅著眼于架上繪畫或傳統雕塑。在煙火爆破、行為藝術、影像、裝置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發展。觀念攝影
1997年可視為中國先鋒攝影的成熟期,眾多年輕藝術家需要借助攝影來記錄在進行觀念藝術創作時的行為、裝置。鄭谷國、馬六明和榮榮等人對觀念藝術作品的記錄——攝影也成為這些作品的一部分而被藝術市場認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