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買家進場的明確信號 “亞洲當代藝術:中國•日本•韓國”拍賣會
國際買家進場的明確信號 “亞洲當代藝術:中國•日本•韓國”拍賣會
國際買家進場的明確信號 “亞洲當代藝術:中國•日本•韓國”拍賣會
3月31日,紐約蘇富比拍賣行推出的以中國當代為主的“亞洲當代藝術:中國•日本•韓國”專場大獲成功,最終成交額高達1300萬美元,超過當初預計的600萬到800萬美元。其中張曉剛的油畫《血緣系列:同志120號》被不愿透露姓名的新加坡買家以97.92萬美元(近800萬元人民幣)競得,創造了他的作品的拍賣紀錄。其他如岳敏君、徐冰、張洹等華人當代藝術明星的作品都賣出高價。蘇富比新聞發言人透露,這次拍賣會上的三分之一買家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內地和港臺。中國藏家的崛起是最近幾年熱談的話題,但是這次拍賣會上最值得注意的反倒是另外三分之二的國際買家,因為這關系到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近期發展大勢。
中國當代藝術和中國書畫市場的結構截然不同,中國書畫是典型的本土市場,買家、賣家和拍賣行幾乎都是華人,又以內地為主。而當代藝術的發展、市場的推進都和外國藏家關系緊密。在2003年以前,北京的當代藝術畫廊將近90%的客戶都是外國人,其中個別大藏家更是擁有上千件藏品,而國內少有人買進。相對中國書畫,那時候當代藝術品價格太低,內地和海外拍賣行都無心經營。到2004年,油畫和當代藝術才引起國內藏家普遍關注,各拍賣行也紛紛介入,價格連連刷新,以致有些畫家的訂貨都排到2008年。這種形勢自然刺激了更多海外藏家和美術機構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關注。
如果蘇富比透露的買家來源正確的話,則可以說這場拍賣是更多歐美買家開始進場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明確信號,這將是支撐未來幾年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未來當代藝術可能像瓷器一樣,不排除最高價格記錄誕生在紐約、倫敦,而不是香港、北京。
但是也應該看到,在去年當代藝術市場大躍進的狀態下,目前國內畫廊、拍賣行和很多藝術家都處于亢奮狀態,可以說大家都在“消耗資源”,在瘋狂生產、買入、賣出,正步中國書畫市場后塵,日益走向單純以投資為主導的結構,畫廊業、拍賣業、收藏界、媒體界和藝術家都有些急功近利,宣傳藝術品的投資屬性。這實際上已經造成創作風氣、經營手段片面向贏利目的發展的局面,出現越來越明顯的操作痕跡,缺乏一種包容性的收藏和創作氛圍。
長期來看,這是非常危險的,其實,當代藝術品市場的不確定因素甚至比古代作品更大,因為作者還在繼續創作,畫家、畫廊、拍賣行都在參與市場操作,虛假行情必定不少。或者可以期待,更多海外成熟藏家的進入,能對目前國內市場的急功近利有一定平衡作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